從2019年底故事大綱成形,到2024年劇集正式播出,《花間令》曾經和許多年輕團隊的原創小項目一樣,漂浮於市場的風浪和巨變之中,在茫茫行業中尋找靠譜的合作方,聽從各方修改意見紛至沓來,遭遇市場變化、疫情襲來、平台調整……每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有可能讓小舟翻覆,但歷經波折和漫長時間,它如何從眾多折戟沉沙的項目里脫穎而出,成為極其幸運的一個,答案不會自顯,只能沉澱。
以下,是與兩位青年影視創作者的對話。
【對話】
「換臉」這個設定是我們著重挖掘的
澎湃新聞:《花間令》這個故事的創作歷經什麼樣的一個過程?
于海林:一開始對於故事的主題想得比較淺。我本科中文系,對潘安開啟文學史先河的悼亡詩很推崇,所以故事最初,想圍繞「亡」和「未亡」講,開頭就讓女主角死掉,而男主完成女主「讓禾陽河清海晏」的心愿,「你因我死,我為你活」。
後來創作過程中,其實主題有所升華:每個人都是時代的怪物,如何自處,如何長大,如何共存,進而如何活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
女主楊採薇,她臉上有疤、工作不詳、疏離於人群,這些外在因素都是讓她被當作「怪物」的原因;而潘樾是「疤在心裡」,以他的個人成長經歷和性格,如果沒有楊採薇出現,他也很有可能會走向一條比較黑暗的路。
且劇中的單元案件基本也是圍繞這一主題設計,顧杉、沈慈(沈嚴)、陸哀歌,他們各自的可悲、可嘆之處,環境與命運催生了他們的惡念,但他們的確做錯了、違法了,最終失控變成怪物。
《花間令》海報
周佶:我們的兩個核心類型是愛情和懸疑。在「潘楊」的愛情線里,「換臉」這個設定是我們著重挖掘的。
初期想的會比較簡單,換了臉,換了身份,善良的女主要偽裝成跋扈的大小姐,給男女主的感情路帶來很多障礙。但慢慢地,我們聊出了更多東西。
潘樾和楊採薇無疑是典型的青梅竹馬,而我們想去探討,這樣兩個原本熟悉親密的人,如何對抗時間和成長帶來的改變。潘樾興沖沖地找來,他想順理成章地續上這段前緣,但是發現楊採薇這些年的經歷是他不知道的,她變了;而楊採薇也在「重生」後,從潘樾的手段里看出,他也變了。他們都變了,但是他們又都有很多特質,一直沒有變。
「換臉」是一個考驗,但也給了他們機會,通過這樣一個極致的假面,去重新認識彼此。在情感關係里,如何探究彼此的真心,如何建立信任,是我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一個話題。
懸疑方面,從一開始就很認可於老師說的「怪物」的點,所以在案件部分也很早就定了基調,不做強推理,非要說的話會更偏「社會派」,更關注個人情感和命運。
禾陽作為一個「三不管」的舞台,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但四大宗族和「古裝掃黑」在最後又做了一輪強化,做得完整了。我們也想借這個舞台,讓「潘楊」的故事稍稍脫離一點「古偶」的標籤,找到一個更落地的接口。
所以整個創作過程也有點像是,一點一點通過類型比重的調整,來一步一步鎖定項目調性的過程。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