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換臉」前後兩位女演員出演引發的爭論
澎湃新聞:鄭合惠子前兩集的表演引起很多觀眾關注,「換臉」後鞠婧禕出演,也引起了很多熱議和爭論。
鄭合惠子(左)與鞠婧禕分別飾演「換臉」前後的楊採薇
于海林:其實我們從創作之初就經常討論這個問題,換演員勢必會影響代入感和敘事的連續性,以前也有一些古裝劇有類似的橋段,普遍觀眾接受度不太理想。所以可能不管誰演,情節設定就決定了,這大機率會成為一個爭議點。
但我們反覆討論,最後還是決定,扎紮實實花兩集去做換臉前男女主的人物和情感,因為只有他倆感情真摯,觀眾和女主一起走過這段從不信不要,到逐漸被打動的心路歷程。在換臉被害後,潘樾成為第一嫌疑人時,她才會感覺到深深的背叛,這段宿命感才能成立。
《花間令》劇照
楊採薇是個疤在臉上,但內心自恰的人。她經歷了巨大的變故,看多了人情冷暖,但依然努力生長,她接受自己的命運,卻想積極地幫助他人,不管是為落魄之人收屍下葬,還是為枉死之人洗冤。
所以在我們的人物設定里,楊採薇能在禾陽這麼一個「罪惡之城」活下來,應該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她內核穩定,外在會有一些個性。
比如出場戲,她在亂葬崗裝鬼嚇盜墓賊,後面進城時用骷髏嚇欺負她的小孩們,她看多了這些事兒,並不哀怨,反而能自得其樂。
楊採薇從色彩上是一個樂觀的人,她有悲憫之心,但也有趣豁達,不自憐自苦,從某種意義來說,她也算有些「魏晉風骨」的。從這些特質上來講,惠子的表演幫我們把前兩集立住了,這毫無疑問。
周佶:我們希望塑造一個層次相對豐富的女主形象,會有她的兩面性,沉穩也機敏,面對感情,有糾結也可以灑脫,不同的戲份也會著重刻畫她不一樣的側面和特質。兩位演員她們本身有各自的風格和性格,可能自然的,會更容易捕捉到人物身上更貼近自己的那個維度。
其次,就像於老師說的,我們希望觀眾共情換臉後的採薇,就一定得讓大家先喜歡上換臉前的採薇,可大家一旦喜歡上換臉前的採薇,很可能就會比較難接受換臉後的採薇,這是這個項目的難點。
不過還是很感謝所有的這些討論,確實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反思。對於「如何讓兩個演員出演同一個角色時,達到最大程度的統一性」,我們還是缺乏經驗,在拍攝環節把控不夠充分,一些能輔助人物連貫性的角色情緒、細節沒能精準地呈現出來。
《花間令》劇照
澎湃新聞:能細說一下嗎?
于海林:剛換臉後的幾集戲份至關重要,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處理好人物可信度的問題,往後只會越放越大。在文本上,我們設計了一些幫助人物前後狀態統一的銜接戲,但很遺憾的是,可能因為拍攝方面場景、周期等原因,部分內容和細節缺失了。
比如第三集上官蘭給潘樾接風,換臉後的採薇第一次面對「兇手」潘樾,本來是讓她借著微醺之際痛罵潘樾——雖然「處境危險」,她還是一個帶刺的女子,不是忍辱負重、謹小慎微的狀態,更何況她現在是上官芷的身份,以楊採薇的聰明,大可以借著大小姐的「跋扈」,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憤怒。如果這場戲能整體呈現到位,那「楊採薇角色的連貫」,和「採薇扮演上官芷」這兩個關鍵就都能實現得更好。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