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胡玫:劍指《紅樓夢》,十八年皆在半夢半醒之間

2024-07-21     影墨     6618

一部《紅樓夢》,枉空代代痴人情。

距電影《紅樓夢之金玉良緣》(以下簡稱《紅樓夢》)全國公映的時間越來越近,我相約胡玫導演在北京見面,聊聊《紅樓夢》拍攝過程中那些難以忘懷的故事。看到微信時,她在上海,說下午乘飛機回京,晚上一起吃飯時嘮嘮。

導演胡玫:劍指《紅樓夢》,十八年皆在半夢半醒之間

一會兒,收到她發來的簡訊,見面地點安排在東城區菖蒲河公園內的東苑戲樓。我去了才發現,戲樓三面敞開,是典型的清式戲樓裝飾,色彩華麗而豐富。青磚鋪砌的地面,四周樓座以柱廊和木欄杆裝飾。屋頂上裝飾著盤龍木格柵和古樸的宮燈,西門前長長的甬道,斑駁的紅牆,頗有「大觀園」的氣息。一棵據說已有300年的老槐樹直聳雲天,散落一地的槐花仍散發著幽幽清香。

她選擇這個地方面敘,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她還徘徊在執導《紅樓夢》的氣場中不能自拔,會下意識地沉浸其中。

胡玫看上去有些倦意。她下了飛機去了一趟錄音棚,為下一部新片《再生密碼》完成最後的台詞修改補錄,然後馬不停蹄地趕過來。老友見面,略去客套。她一說起《紅樓夢》,頓時倦意全無,兩眼放光。

導演胡玫:劍指《紅樓夢》,十八年皆在半夢半醒之間

胡玫與作者夫婦在東苑戲樓暢談 梁諾蓁攝

「拍《紅樓夢》,我們前前後後用了18年時間,過程太曲折,一言難盡。」胡玫回味著度過春去冬來一段段漫長的季節,深陷看似重複又沒有盡頭的日子,表情有些複雜。

胡玫所言,像是一種隱喻。《紅樓夢》是她追隨理想的作品,窮盡所有努力,以極度的破釜沉舟的勇氣,支撐著自己熬過了漫長的歲月。

胡玫的藝術人生,無需贅述。僅憑《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孔子》《喬家大院》《進京城》等作品,就足見其輝煌的過往。她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七八級學生,與張藝謀、陳凱歌等系並肩的中國第五代導演,英姿颯爽。

導演胡玫:劍指《紅樓夢》,十八年皆在半夢半醒之間

胡玫與編劇何燕江(右二)及主持人王芳(左一)王為念(右一)

她以拍宏大敘事的「男人戲」而著稱。曾幾何時,她身上的那股俠女劍客之氣,始終透著堅毅和勇敢。她掌控的鏡頭一眼如劍,總是劍鋒閃光,劍氣如虹,且柔中帶剛,智慧與果決並存。

與胡玫合作過《喬家大院》等作品的演員陳建斌曾說,如果要用一種動物形容胡玫,她應該是「象」,外表溫順平和,內在卻激情澎湃,充滿能量。

2006年,她劍指《紅樓夢》,開始以女性的視角走進傳世名著,卻不想,之後的18年皆在半夢半醒之間,讓她魂牽夢繞。

重拍電影《紅樓夢》的意義

18年來,質疑胡玫拍《紅樓夢》的聲音不絕於耳,嗤之以鼻者也不鮮見。有朋友直接沖她說:「你幹嘛要拍《紅樓夢》啊,不怕砸牌子,晚節不保嗎!?」

胡玫動情地說:「文學名著《紅樓夢》包羅萬象,不可企及。但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視覺期盼和美學想像,任何改編者都應該懂得首先原著的內容必須忠實,美學意義上的創新,也只為更好的以現代的電影語言結構傳承。我希望這版《紅樓夢》,能進入更多當代年輕人的視野,進而重新拿起這本大書,品味原著的博大與深邃。」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