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劉思敏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正規的旅行社在設計產品時,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同一條線路可能會設有經濟團、標準團、尊享團三個檔次,價格不同,交通、食宿的等級或者景點的組成會有一定程度區別。
「但低價並不絕對等於陷阱。」劉思敏表示,也可能是旅行社階段性的合理促銷行為,比如周年慶、新店開業等,消費者要會辨別。
常年做購物團導遊的何軍也不喜歡低價旅遊團,價格越低意味著不能回本的風險越高。何軍表示,除了降低價格吸引消費者,購物團的出現也激勵了導遊提供更好的服務,購物提成是對服務的獎勵。相對於低價購物團,正規購物團的購物行程往往不會那麼長,也不會出現強制購物,並且會支持一定時間內無理由退貨。
劉思敏也表示,實際上旅遊購物是旅遊六要素之一,也是很多遊客的正常需求,本身並不違法,重要的是要在行程合同里約定清楚購物的次數,擅自更改行程和強制購物則是違法行為。如果遇到這種情形,消費者就要注意收集證據,證據越充分越好。選定旅行社前,也要查看清楚合同,合同是訴諸法律手段時可查的書面證據。
「導遊」不一定是導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了解到,在低價旅遊團里最關鍵的角色——購物團「導遊」,實際上也不一定是真的導遊,他們往往不一定有導遊證,或者有效的導遊證。
前述天津文旅局通報的「強制遊客消費」的涉事導遊,就是導遊證有效期滿未申請換髮,2023年9月被註銷,屬於無證導遊。
每年三四月,在旅行社從業近三十年的賀偉就會在朋友圈看到大量低價旅遊團的導遊招聘廣告,賀偉清楚記得招聘的3條硬性規定:第一,想買車買房;第二,結婚有孩子;第三,能抗壓。賀偉直言:「就是要三四十歲,上有老下有小想賺錢的中年人,他們有壓力,又有動力,還能抗壓,不會像年輕人意氣用事,不容易出問題。」
賀偉表示,對於低價旅遊團的導遊而言,有沒有導遊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開單,公司唯一的考核標準就是成交額。據賀偉了解,面試成功之後,會要先交五六千元的培訓費,進行一段時間的封閉式訓練,請來專門的導師培訓,學習各種專門的話術。
「他們會學習應對各種類型遊客的方法,各種套路,比如除了傳統的買東西介紹產品功能,可能會說買這個東西會有多少錢捐給災區,如果這個行不通,第二天又會換套說辭,講健康、講親情等,有很強的心理素質。」賀偉總結,他們會記得每個客人的信息,準備針對性話術,不斷地試探,然後精準「拿捏」客人。
賀偉表示,「這些不正規的低價旅遊團,導遊連資格證都沒有,他們根本不怕投訴,只要能成交」。反而是有資格證的正規導遊和品牌旅社行不會做低價旅遊團,因為一旦發生嚴重的投訴情況,導遊和旅行社都可能會面臨巨額罰款和吊銷執證的風險。
資深導遊李麗形容能開單的導遊就跟會算命一樣,瞄一眼就知道客人是什麼樣的,一聽人說話就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能模仿全國多地的口音,觀察細緻,把人看得透透的。
賀偉、張磊和李麗都不約而同地得出一個結論:一個優秀的購物團導遊,就是頂級銷售,少數的頂級銷售能年入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
就張磊知道的,比如九寨溝3日游的行程,純玩團導遊的收入可能是2000元左右,但購物團導遊,能力強的掙一兩萬元很正常,誇張的3天就能掙十幾萬元,但掙得少的可能也就幾百元,差距很大。
九寨溝風光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