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頭上的「包」是啥?不是髮型,而是讓神佛畏懼的東西

2024-09-15     影墨     3273

完美的一切無法讓他享受到任何美好,而是成了一個完美的牢籠,讓他無法看見牢籠外的一切。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實的,為了追尋那未知的真實,悉達多在大婚之夜離開了皇宮。

佛祖頭上的「包」是啥?不是髮型,而是讓神佛畏懼的東西

皇宮外,悉達多見到了他想都不敢想的真實,這裡的人貧窮、痛苦過著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

破敗的街道上,衣衫襤褸的孩子擠在無法遮風擋雨的棚子裡;老人們因疾病折磨痛苦呻吟,一些則靜靜地躺在地上,失去了生命。悉達多親眼目睹了生老病死的真實,這些在宮中他從未接觸過的東西,深深地震撼了他。

回到宮裡後,悉達多的內心再也無法平靜。他不斷思考,為什麼同一片藍天下,宮中與宮外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再也無法平靜地享受宮中的一切,王位也不再是悉達多追尋的東西,或者說悉達多王子這個身份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

佛祖頭上的「包」是啥?不是髮型,而是讓神佛畏懼的東西

於是,王子不再是王子,悉達多也不再是悉達多。世界上多了一個修行者,名為釋迦摩尼。這個決定在王國引發了震動,但對釋迦摩尼而言,這些世俗的波瀾已經與他無關。他全心投入到苦修中,減少進食,每日冥想。飢餓使他的身體日漸消瘦,卻讓他的精神愈發堅定。

一天,他在叢林中修行,一隻鴿子飛進了他的懷裡,正當他疑惑時,抬頭看到一隻飢餓的鷹在盯著鴿子。釋迦摩尼明白,如果救下鴿子,鷹就會餓死;但如果放任鷹捕殺,鴿子就會喪命。於是他做出了令人驚嘆的選擇——割下自己的肉喂養鷹。

這個選擇在後人看來匪夷所思,也有人質疑他是否助長了惡行,但在佛教故事中,這隻鷹最終被感化,留在了釋迦摩尼身邊。

佛祖頭上的「包」是啥?不是髮型,而是讓神佛畏懼的東西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不少,經過一番苦修,釋迦摩尼得到一些感悟但是這些感悟尚不足以解決他的疑惑。一天他來到一株古老的菩提樹下,進入冥想。在冥想中他突破了天魔的誘惑,領悟了生死輪迴的意義,修成佛祖。

這個佛祖後來被稱為佛陀,並不是我們認識的如來佛祖,而是佛陀。

佛從經文走向現實

如來、觀世音等角色,更像是神話中的人物,名字並不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而是後人憑藉想像附加上去的故事。這些名字其實源自佛教中的一些深奧詞彙,隨著佛教文化的傳播,逐漸在我們這邊演變成了天上的神仙或者佛。

佛祖頭上的「包」是啥?不是髮型,而是讓神佛畏懼的東西

然而在佛教原教旨中,這些詞彙代表的是一種思想境界,而不是具象的人物形象。不過,這並不妨礙小說家們,從佛經里截取一些內容,刪改加工,創造出更符合老百姓想像的神佛形象。於是,那些原本無形無相的佛陀,逐漸演變成了有形有相的如來佛祖。

那如來的形象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就是從佛經中對佛陀的描述中提取而來的,經書中提到,肉髻象徵著智慧,而智慧是通過修煉獲得的。於是,腦袋上滿是肉髻的形象就成了「大智慧」的象徵,是佛教中等級最高、最強大的存在。

不過這些都是小說家所寫的故事,為了迎合大眾的想像,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

參考資料:

《西遊記》

《觀無量壽經》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