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就能結婚?揭秘古代早婚背後的驚人真相
看古裝劇時,我總被那些青春靚麗的女主角迷住眼。不過細想想就覺得不對勁,這些女主角看起來都太小了,很多才13、14歲就嫁人了。放在現代,這絕對是重大新聞,可在古代卻稀鬆平常。
我翻遍史料,發現這背後藏著讓人意想不到的故事。來,帶大家一起扒一扒這段歷史。
早婚制度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要說古人一直都早婚,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翻開歷史書,周朝時期的婚戀制度可規範了。《周禮》明明白白寫著:男的要到30歲才能娶妻,女的也得等到20歲才能嫁人。這年齡段放在現在,都算是"大齡青年"了呢!
古人這麼規定可不是閒著沒事幹。周朝那會兒,社會挺穩定,也不怎麼打仗。再加上農業技術落後,能種地的地方就那麼點,人口多了反而會鬧饑荒。所以把結婚年齡定得高一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齊桓公這一手"神操作"
事情到了春秋時期就不一樣了。這事還真得"感謝"齊桓公,就是他把這盤棋給攪活了。
齊桓公當時想著法子讓國家強大起來。他一琢磨,人多才能強大啊!於是一拍腦袋,把結婚年齡降低了——男的20歲就能結婚,女的15歲就能嫁人。
這一手操作立馬就被其他國家學去了。到了戰國時期,秦國更是把女子結婚年齡降到了13歲。漢朝建立後,這個規矩就這麼傳下來了。
打仗要人,生育靠娘
古人為啥這麼著急讓年輕人結婚?說白了就是為了多生孩子。
春秋戰國時期那可是真刀真槍的干!史料記載,光戰國時期戰死的士兵就有兩百萬,占了當時人口的十分之一!這數字聽著都可怕。
各國君主一看這情況,能不急嗎?趕緊讓大家早點結婚,早點生娃。要是晚了,人都打光了,還怎麼打仗?這就跟現代社會鼓勵生育差不多,只不過古人用的是"強制"手段。
13歲結婚,窮人家的"明智之選"?
老百姓家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在古代,養女兒就像是在養一個'移動存錢罐'。
農忙時還能幫著干點活,但到了適婚年齡還不嫁人,那就是實打實的"吃白飯"了。家裡人想著,早點把閨女嫁出去,還能少養活一張嘴,還能收到一筆彩禮,這買賣穩賺不賠啊!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