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專訪:66歲,不想被神化,直面衰老

2024-11-30     影墨     4126

楊麗萍專訪:66歲,不想被神化,直面衰老《孔雀》冬之篇章

上觀新聞:從《雀之靈》到舞劇《孔雀》冬之篇章,你所扮演的「孔雀」有何改變?

楊麗萍:跳《雀之靈》那會兒,是一個少女剛剛在成長,在尋找美好。《孔雀》冬之篇章里,我跳的是「孔雀之死」,也是跳一個人如何面對死亡,是生命的逝去和靈魂的升騰。

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來,但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走。所以《孔雀》這部舞劇其實是用孔雀來象徵生命的過程,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到我這個歲數,肯定要面對衰老和死亡。

你說讓一個十幾歲的少女去表現死亡,是很難的,因為她的生命沒到那個時候。《孔雀》冬之篇章是一種塵埃落定的感覺,適合我這個年齡去詮釋,因為我正接近人生的冬天,所以我覺得恰如其分,跳起來會比較有感觸。冬雖然是四季的終結,但冬也是蘊含希望的,它意味著春的開始,將展開又一個輪迴。

上觀新聞:看你從藝50周年的視頻,你對攝像師說,不要拍太近,尤其不要拍特寫。你怎麼面對衰老這件事?

楊麗萍:只能正確面對,調整好心態。現在很多人容易神化你,但我們都不是神,我們的精神世界很高遠,我們的靈魂可以在天上飛,但是我們的肉體終歸要衰老,要枯萎。所以,保持心態的陽光,珍惜自己每一根羽毛就行了。

上觀新聞:《孔雀》《春之祭》的造型曾引發一些爭議,你會因為別人的觀念改變自己嗎?

楊麗萍:這兩個作品都演了許多年了,我也覺得奇怪,為什麼今天會出現爭議。走進劇場的觀眾畢竟少,很多人沒有看到事情的真相,被表象影響判斷,而沒有啟動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感受、眼光、品位,自己是有能力判斷的,爭議並不會阻擋創作者的步伐。

楊麗萍專訪:66歲,不想被神化,直面衰老楊麗萍的孔雀造型

完美是不可能的,追求個性更重要

上觀新聞:你13歲時考上西雙版納歌舞團,在那之前,從未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舞蹈對你來說,是一種天賦和本能嗎?

楊麗萍:我從記事起就會跳舞,舞蹈是我生命的需要,就像吃飯和呼吸一樣。我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起舞,可以在一棵樹下跳,可以在一片麥田裡跳。跳舞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棵小草、一隻螞蟻、一隻蝴蝶、一隻孔雀,是大自然中的一個生命。

舞蹈對我來說不是職業,不是責任,而是自發的生命需求。這是我與世界溝通的方式、抒發情感的方式,讓我的靈魂得到釋放的方式。

上觀新聞:你很早就開始創作了,二十幾歲就創作出了《雀之靈》,你是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創造力,並建立起藝術的自信的?

楊麗萍:我其實沒有學過編導,但是因為從小生活的那片土地,自然也好,生活也好,勞作也好,都從藝術的角度陶冶了我,對我來說是一種積累。你想,你進學校學習,可能4年畢業,但我從小就從生活和自然里學習,這些東西給了我創作的靈感。每個人汲取內心能量的方法是不同的,有些人看書,有些人通過老師的傳授,有些人靠自己的觀察。

上觀新聞:你1981年從雲南去了北京,2000年又回到了雲南,為什麼選擇回到家鄉?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