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在中央民族歌舞團,我一開始也跟著練芭蕾,但我後來就在思考,怎麼才可以有自己的語言。你走得越遠,越會發現自己本來的價值。我們沒有芭蕾的傳統,但我們有自己的文化、歷史、儀式,可以在其中尋找我們自己的舞蹈語言。所以我就創作出了《雀之靈》《兩棵樹》《月光》等作品。
後來到退休年紀了,我母親也老了,我就跟團里說,我要回去了。而且,2000年回到雲南,不再有那麼繁忙的事務,可能創造力、想像力就會繁盛起來,又找到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在自己的餘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楊麗萍的孔雀造型
上觀新聞:你的很多作品,一看劇照就知道是楊麗萍的作品,你是怎麼找到自己的創作語言的?
楊麗萍:明確、精準地找到自己的表達,這其實是一種天賦。你看,從《雀之靈》《月光》,再到很多作品,大家說一看就是楊氏美學,就好像一個畫家、一個作曲家,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和味道,這很難用語言講清楚。
我覺得最重要的可能還是智慧,智慧地對待自己的天賦,對待天地萬物給你的能量。不去強求,就好好去做你該做的、擅長的事,並且只做這一件事,專注下去,就會有穿透力。
上觀新聞:在生活中和藝術上,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嗎?
楊麗萍:不是,完美和個性相比,我覺得還是要追求個性。完美是不可能的,只能相對完美。所以你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取長補短。
當初我跳《雀之靈》的時候,我就覺得我的腿抬不高,肯定不如其他人,所以我就穿了一個大大的裙子,把自己的腿藏起來。我的胳膊特別好,所以就儘可能地發揮我胳膊的長處。這樣你就給人家完美的感覺,其實有太多不完美,要知道怎麼把短處藏起來。
上觀新聞:這些年來,你創作了一部又一部作品,從沒停下來過。如何始終保持一種創作的激情和能力?
楊麗萍:不需要保持,就是熱愛。但這個過程其實是充滿挑戰的,要非常堅定,內心要非常強大。創作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需要審美、需要熱愛、需要積累、需要想像力,才能轉化成一部又一部作品。
我覺得,創作的時候就一定要全情投入,要有尊重,有誠意,要對得起觀眾。我做藝術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為了用舞蹈來表達情感,表達我對世界的愛和態度,這樣生命就有意義了。
楊麗萍在舞劇《孔雀》冬之篇章
屈原問過的那些問題,也是我想問的
上觀新聞:你最新的作品《荊楚映象》,對屈原這個角色格外偏愛,為什麼?
楊麗萍:屈原的人格和精神,給了我一個洗禮。他本就是一個聖人,是我的偶像。我覺得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一個奇人,他在《天問》中向天地、向世界發出了那麼多問題。100多個問題,是他的思考、懷疑和探索,包含著許多終極問題,比如:女媧造人,那誰造的女媧?
這些問題相當深刻,充滿哲思,它讓我們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到底從哪裡來、我們到底要去哪裡。這些問題到現在都沒有得到解答,這也是我想問的問題。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