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專訪:66歲,不想被神化,直面衰老

2024-11-30     影墨     4155

楊麗萍:他們都早早展現了藝術的天分。金花和我一樣,是白族人,我做《雲南映象》的時候,從村子裡把她帶出來,她才12歲,現在一晃20年了。當年,金花是一個連普通話都不會說的白族小姑娘,可是後來她自己做《霸王鞭》,可以講著英語在全世界巡演,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她的《阿姎白》創作了兩三年,我們都很期待,孔雀舞團也會給她這樣年輕、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舞者支持。

大朱在上海的舞台上出演過很多作品,包括他自己創作的作品。這次排《荊楚映象》,大朱好像進入了一種「瘋魔」狀態,入戲很深,他還專門去學習戲曲、古琴,而且他的舞蹈量也很大,對體力是非常大的考驗。《平潭映象》《十面埋伏》《春之祭》他都主演過,成長很快。這次排《荊楚映象》,他也是執行編導。

上觀新聞:你最看重這些年輕舞者身上什麼樣的特質?

楊麗萍:金花12歲的時候,在村子裡就已經遠近聞名,因為她唱歌唱得非常好,也非常熱愛和嚮往舞台。我覺得天賦很重要,熱愛很重要,創造力也很重要。人們總說文如其人,其實舞也一樣,要有技,要有藝,還要有德。

楊麗萍專訪:66歲,不想被神化,直面衰老楊麗萍與《荊楚映象》青年舞者

上觀新聞:我上次看你的《春之祭》,裡面的女舞者們力量感、爆發力都特彆強,你是把她們當男孩子來訓練嗎?

楊麗萍:《春之祭》是非常強烈的舞蹈,少女們要獻出自己的生命,跳舞直至死亡,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本身就是非常強烈的。《春之祭》里我融入了許多東方的哲學和生命價值觀,女孩們既是神,又是平凡的人。她們在生活的苦裡掙扎,犧牲自己,尋找自己,所以一定要爆發出來。

上觀新聞:你怎麼去挖掘和釋放這些年輕舞者的個性?

楊麗萍:個性和識別度非常重要。你看金花,她的身體是不受約束的那種。你教她一個動作,她不一定學得會,但是你如果啟發她,讓她自己找到天、找到地,找到自然萬物給她的一種感知,她就有力量了。

你說像董翀翰這樣的小男孩,剛從學校畢業,他怎麼在《荊楚映象》中塑造出「山鬼」這樣的角色——屈原筆下的一個神。他的身體非常陰柔,非常有表現力。

扮演鳳凰的程珮瑩,我是在網絡上看見她的。我常常在網際網路上找,發現很多高手藏在民間。珮瑩跳舞的時候,我覺得她的胳膊非常靈巧,有塑造「鳳凰」的能力,就把她請來了,加上她自己的努力,果然把這個角色拿下了。她可能在台上跳了10年,一直都沒有感覺,找不著北。但她一跳「鳳凰」就成了。所以,選角要特別准。

楊麗萍專訪:66歲,不想被神化,直面衰老《荊楚映象》中的「鳳凰」形象

上觀新聞:所以,一個演員碰到一個合適的角色,二者合而為一,是一件特別幸運的事。

楊麗萍:對,不僅要角色適合,音樂、燈光、服化道缺一不可,所有好的東西都集中在一個點上,才能彙集出一朵浪花、一個閃光點,讓角色傳遞出飽滿、豐富的力量。

上觀新聞:你看到他們,會想到曾經的自己嗎?你對他們有些什麼期望?

楊麗萍:會。看到他們在努力塑造自己,表達自己,就會想到曾經的自己。年輕人的藝術觸覺和創造力是不容小覷的,中國有太多優秀的年輕舞者,他們需要機會被看見、被賞識。作為前輩,本來就有責任給他們一個平台。

當年我跟毛相爺爺學孔雀舞,一招一式地學。看刀美蘭老師跳孔雀舞,不單傳承了民族文化的底蘊,重要的是,你怎麼能在藝術的另外一個窗口,展現當代人的審美和品位。不是高和低,是藝術本身的與時俱進。

現在的我,更多的是一個「召集者」的身份。我希望通過年輕人讓作品流傳下去,把我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傳遞給觀眾,也希望他們可以各自綻放。每一片葉子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指紋也不一樣,每一個靈魂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的舞蹈也都是獨一無二的。

楊麗萍

舞蹈家,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代表作有舞蹈《雀之靈》《月光》《兩棵樹》,舞劇《孔雀公主》《孔雀》《孔雀之冬》《春之祭》《十面埋伏》,舞台劇《雲南映象》《平潭映象》《荊楚映象》等。

楊麗萍專訪:66歲,不想被神化,直面衰老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作者:吳桐

微信編輯:Wing

校對: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