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映象》劇照
上觀新聞:舞者大朱塑造的屈原形象也非常浪漫。
楊麗萍:對,我們選擇了用屈原這樣一個人物去貫穿始終,展現中國人一脈相承的浪漫。「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屈原把荷葉穿在身上,把花戴在頭上,他對世界、對自然、對萬物的探索喚醒了我,指引著我。
上觀新聞:聽說《荊楚映象》籌備了數年,時間都花在哪兒了?
楊麗萍:其實最花時間的是挖掘荊楚文化的過程,有時候在博物館裡,會被文物和文物背後的故事震撼到。比如編鐘,古人在這件樂器里把視覺、聽覺、精神和想像力都融合得太好了,非常莊嚴、神聖,仿佛這件樂器可以與神溝通,與天地萬物溝通。舞蹈不是一份工作,也不是一場比賽,重要的不是得什麼獎、獲得多少掌聲。做這個作品,我們希望可以向我們的祖先學習,向傳統致敬。
上觀新聞:《荊楚映象》創作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楊麗萍:就是這麼多傳統文化的瑰寶,太偉大了、太豐富了,可是我們只有兩個小時,實在不能容納太多的文化元素,這就考驗你的鑑賞力、你的藝術敏感。
屈原的《楚辭》比較深奧難懂,我們希望通過藝術化、年輕化、時尚化的表達,讓觀眾看得懂、感受得到,所以我們還融入了戲曲、皮影戲、偶戲、武術等藝術手法。
你看到《荊楚映象》巨型的銅雕牆了嗎?上面就呈現了10件國寶級的荊楚文物,包括編鐘、越王勾踐劍、虎座鳳架鼓等等,整面牆還可以傾斜、升降,技術方面有所創新。音樂總監譚盾老師還用到了他採集的曾侯乙編鐘原件的聲音,那是一種穿越兩千多年而來的聲音,與今天的我們產生靈魂的碰撞。
我們希望《荊楚映象》不僅僅展示祖先的偉大,止步於此,或者把這台作品變成一個大雜燴。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把楚文化的靈魂找出來,要去思考,你要在今天傳遞怎樣的精神內涵。
上觀新聞:你希望傳遞什麼樣的精神內涵?
楊麗萍:希望觀眾看完這部作品之後,可以了解屈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有怎樣的家國情懷,他為何最終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我們想喚醒大家對文化記憶的一種追溯,感受到屈原的人格給我們帶來的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活在當下,應該求什麼?
上觀新聞:近幾年有許多傳統文化題材的舞劇「出圈」,你怎麼看這一現象?
楊麗萍:這是一件好事,歷史中的人物,古老的文物,用舞蹈的方式在劇場裡復活,我覺得特別好。現在有許多優秀的年輕編導,讓我覺得很欣慰。大家都在探索舞劇新的表達方式。
《荊楚映象》沒有去講屈原的一生,而是去探索如何展現他的精神世界。舞蹈不是告訴觀眾我有多漂亮,多美。比如《荊楚映象》里的鳳凰,有的人看到的可能是美,但有的人可能會思考:鳳凰身上寄寓著中國人怎樣的理想?鳳凰為何要涅槃、要重生?我覺得創作就是涅槃的過程,每一次新作的誕生都是一次新生。
楊麗萍與青銅編鐘
在這些年輕人身上,我看到曾經的自己
上觀新聞:我採訪過不少跟隨過你的青年舞者,比如大朱、金花、淇心,他們的個性都非常鮮明。大朱創作的《一場》《25m2狂想曲》都來過上海,金花創作的《阿姎白》也剛剛在上海首演。你當初是怎麼發現他們的才華的?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