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在台網兩端全部收官。數據雙高的同時,觀眾不吝送上「2024年劇王候選」的美譽。這在劇集播出前,恐怕很難預判。大熱的懸疑賽道似乎默認:樸素又踏實的破案過程「舊」了。但,有人不信。
接受本報專訪時,編劇徐萌說得坦然:「從一開始,我就不打算慣著誰。」對市場、對觀眾、對所謂類型劇的「潮流」風尚,甚至對自己的創作經驗,她都不願「慣著」。這些年,業界不乏拿著受眾畫像、收視曲線、觀看習慣等大數據分析去訂製劇本的生產法則。
「這不就是看著後視鏡開車?」徐萌覺得,那應該對廣告招商有意義,但於創作無用。編劇不該是一味追趕潮流的人,因為永遠會有新的潮流在前方;編劇也不該是討好觀眾或看輕觀眾的人,因為今天的觀眾比想像中更深刻、更見多識廣。
與記者復盤《我是刑警》一劇之本的誕生路,徐萌所述,與其說是一位得過「五個一」、捧過飛天獎的資深編劇將16萬一線刑警、35年刑偵發展融於38集劇本的敘事雄心,毋寧看成這位「不拐彎」的創作者在追求現實主義的征途上為自己釐清的一些為與不為、信與不信。那是她練就筆力、眼界、胸襟的來處,更是一部正劇、大劇的起點。
正劇何處起筆?徐萌信奉的編劇武功「唯真不破」,事真、人真、情真,「包真的,生活所求無非一個真、一個信」。她慶幸,在追求現實主義創作的接力中,導演、演員、製片、出品方等全流程把心、把經費燃燒在了實處,「我真想給他們『磕』一個」。她更欣喜,「不慣著」的勇氣找到了許多同路人。《我是刑警》曲終時人不散。有網友細細整理自己一路追劇一路寫下的十多篇、上萬字筆記,徐萌轉發配文,「向您致敬,向生活致敬」。
「一人知我,不恨天下。」何況,是那麼多觀眾的回饋。
「扒火車」的人
剛收到《我是刑警》總製片人郭現春邀約時,徐萌猶豫過。雖曾參與《湄公河大案》的策劃,接觸過相關領域,也看過烏國慶、崔道植等刑偵專家的事跡材料,但對他們的故事心心念念是一回事,寫劇本是另一回事。「劇本不靠編。」她說,沒有自己下生活得來的一手素材,創作無從落筆。不過,郭現春信任她,因為篤信共同的現實主義信條。
2019年春節剛過,劇本進入策劃階段。徐萌先從「百佳刑警」的資料里獲取初步認知,但還遠遠不夠。團隊把對劇集的期待凝練為「真實性強、立意高遠、政治站位高」13個字,這既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藝術標準,也是層層加碼的創作升維,要真正兌現,很難。「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徐萌第一個為難的,是自己。
「一開始一頭霧水。」她不諱言,熟練工遇到新難題。有專業壁壘,提不出問題,受訪者們又紀律嚴明、為人低調,沒人坐下來就侃侃而談自我表揚,該保密的更是守口如瓶。怎麼撬開刑警的嘴,讓這群日常發問的人敞開心扉?徐萌不著急開口。每天到了下生活的地方,她坐在邊上先觀察。他們怎麼交流,內部結構什麼樣,系統如何運轉,諸如此類,調動所有感官去感受一個特殊行業的氣質。漸漸地,她開始和刑警們聊天,聊到不明白的,連夜查資料。有關鍵詞就有了入口,下次再聊就有了話題,隨後是邏輯、故事,所有東西一點點「薅」出來,拼圖越攢越多。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