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因果報應」情節設計,推動復仇爽點達到頂峰,懸念的外衣被一一扒開。
「誤殺」系列,第一部評分最高,口碑最好,目前的第三部口碑超越第二部。
反轉是電影最驚喜的部分,分不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不到最後劇情一直在反轉。
主創團隊對「誤殺」中的「誤」解讀是誤導、誤解。
起初群像似乎正邪分明,警察代表正義使者,人販子代表邪惡,孩子的父母、老師代表受害一方。
誤導觀眾「覺得」這樣的角色理所當然,遵循常規現實思考。
隨劇情深入,巧妙以反轉再反轉的懸念打破觀眾一開始的「以為」,引導觀影期待,不斷跟隨劇情走到最後結尾,直到片尾10分鐘,反轉還在運行。
情節、人設、人性多重反轉,沒有準確從頭到尾的不變,這才是現實,真真正正在運行中的「現實」。
令人無法辯駁的赤裸裸人性之「惡」經過多個情節拐點挖掘人性原始的貪婪、殘忍、醜惡。
「殺」是指懸疑、犯罪、暴力,一步步揭開的「惡有惡報」的結局。
誤導和誤解導致真相模糊,騙過觀眾,層層剖開,深扒事實,懸疑、暴力撕開被誤導的事實,層層較量之後扒出血淋淋的罪惡真相。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
一句話道出人販子罪惡滔天。
線索一步步指引,鄭炳睿走進深山老林里的孤兒院。
人販子打著「善」的名義收留孩子的孤兒院是人間煉獄,惡人謊言作惡的罪行揭露天下,血腥的場景將人販子的無情、殘忍面目攤開。
表面上的孤兒院是救贖天堂,給無家可歸的孩子歸宿,拯救孤苦無依的生命。
實際上是「孤兒怨」,人造的人間煉獄,滿地血腥揭示人販子罪孽深重的罪惡,一群孩童無助的痛苦哀怨繚繞在孤兒院每個角落 。
溫暖的地方成了恐怖地獄,孤兒是明貨,拐來的孩子是暗貨,他們被分為三六九等,明碼標價,被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壓榨,剝削無辜生命的最後價值。
長相好、聽話的孩子淪為商品,他們可以擁有健全的身體,卻要被作為X交易商品賣到異國他鄉私人海島供人玩樂,是從一個地獄轉向另一個地獄。
不聽話、有「瑕疵」的孩子被採生折割,淪為人販子的乞討工具,人販子利用他們的殘缺身體祈求路人的可憐賺錢,壓榨每個孩子僅存的利用價值。
電影中,人販子的黑色產業鏈不再是隱晦的文字描述,畫面尺度、話題尺度和人性尺度都拉到極致,無限接近事實真相。
把電影放大就是現實,不起眼的角色,幾分鐘帶過的情節都有現實的影子,而那些看不見的永遠是最殘忍的真相。
孩子被採生折割的畫面,像貨物一樣被疊「裝箱入庫」 ,裝進貨車,送上賣家手裡。
庇佑所變成犯罪窩點,打破孤兒院
拍出來的叫電影,那麼拍不出的現實真相呢?
電影最後給出的數據指出世界上每天有陷入家庭破碎慘案,孩子們的光明未來被人販子切斷,折磨和痛苦的哀嚎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裡響起。
電影揭開的真相不過是冰山一角,那麼一角之外的事實呢?
片尾觸目驚心的數字藏著的真相在電影之外又是何種令人細思極恐的場景?
電影最後是開放結局,結合觀眾觀影時獲取的信息,對隱喻部分的思考融合,不同的觀眾想像空間不同,放大直接給出確定結局效果。
不論是什麼樣的結局,電影的「打拐」是核心主旨,喚醒人性之善,警示在法律邊緣試探的惡人及時回頭,警醒大眾關注打拐,讓人販子無處遁形,讓每一個孩子在陽光下擁抱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