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的軍人在前線與敵人正面對擊,抗住壓力,抵抗戰火,用一群人努力換來家與國的和平安詳。
強調軍隊的團結和愛國意志,非凡軍隊的壯舉,而非單獨的個體英雄主義。
打不死的主角,戰鬥力比武器還強的英雄主義把控不當,神化主角實力,英雄主義的虛假脫離實際。
神化和煽情是這類題材最忌諱的敘事風格,過分突出只會適得其反。
文戲部分某些地方生硬無比,突然穿插的抒情橋段落入俗套煽情情節。
爭議最高的部分是船長吹口琴橋段。
龍鯨號遇襲擱淺,船員四處奔忙,此時鏡頭對準該第一時間穩定局面,指揮船員合力解決問題的船長,事不關己吹著口琴。
張涵予對口琴橋段的回應:「激勵、催發戰友重拾信心的戰鼓。」
也有部分觀眾表示是核潛艇之歌,是戰鬥的號角。
平時吹口琴或許沒有異議,可影片吹口琴的時候正是對戰的時候吹。
緊急時刻,尬吹口琴,戰鬥的緊張以及其他成員的殊死對抗顯得不同頻,主旋律的刺激和緊張變了個味。
大部分人持勸退差評,表示緊張的節奏突然插入違和的場景,瞬間毀掉節奏,沉浸式入劇的代入感中途被掐。
勇猛的女隊員死去的橋段,也有認為煽情的文戲不夠深刻,顯得生澀、俗套。
大量的武戲橋段出場,男女硬漢般的拳拳到肉赤手空拳對戰場面多。
適當的動作場景的加持對高燃場景的熱血具有加分效果,但過於追求而忽視整體則容易形成冗長觀感疲勞。
結合特定劇情需要,打鬥場面將是加分項,可刻意追逐高光反而失去該有的效果,也會英雄整部影片的戲份比例,導致失衡。
影片中的高能打鬥多,從海面打到海底,打鬥十分激烈,運鏡眼花繚亂,反而削減打鬥的精彩效果。
打鬥動作的真實感也有質疑,某些演員的動作不到位,拼接的燃打戲份流暢性弱,顯得生硬。
前有《紅海行動》救治人質的激烈戰鬥名場面對比,哪一部更勝一籌一目了然,比較之下,議論頗多。
電影大片質感和視覺的追求形成共識。
視覺盛宴成為評價一部劇是否合格的標準之一。
影片中的大場面大型高科技武器場面堪稱是視覺衝擊現場。
但光有視覺威力遠遠不夠,展現武器和高科技技術對作戰的影響,解決與外敵對抗實力。
大型武器的場景確實看到10億的質感,海上硬核武器浮出水面,內部的設備,以及蛟龍小隊在內部行動。
武器的磅礴之氣襲來,大國的強大,科技的偉大,不禁令人感嘆。
軍事題材的高科技武器展示全方位展現國防力量,除了驚嘆外形的威武之氣,結合題材的主旨運用也是一門學問。
視覺帶來的驚艷短暫,但光有表面的好看遠遠不夠。
質感滿滿的視覺衝擊力能在觀影的時候引起驚嘆,唯有精神內核永不朽,深刻影響一個人的信念。
前作獲得票房冠軍,其中的燃炸現場的激烈逐漸隨時間流逝變得模糊不清,但解救人質的不拋棄不放棄多年後想起來還是能深深共鳴。
團結一致,共同對抗外來勢力威脅的精神能刻進血脈,一旦觸及民族情感共鳴,血脈深處的愛國之情。
大片的成功絕非外在形式復刻,深入主題思考,深度解讀軍事中的「愛國」和「不屈」精神,用如臨其境的真實激發情感共鳴。
越來越高的挑戰和需求才會激發創作走向新的頂點,深入挖掘實質性創作,好作品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