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如何在太空中自給自足?或許可以「吃」小行星!

2025-02-18     影墨     2796

人類對宇宙的嚮往由來已久,太空旅行是人類追逐的偉大夢想之一。然而,要實現長時間的太空旅行,面臨著諸多難題,食物供應便是其中關鍵一項

航天員如何在太空中自給自足?或許可以「吃」小行星!

在廣袤的宇宙中,太空環境極為特殊。太空人身處狹小空間,不僅心理健康可能受到影響,太空飛行器的載重限制也給物資攜帶帶來巨大挑戰。

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合理分配人員、水、空氣和食物等資源,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一道難題。倘若一切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都依賴地球補給,那將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更會嚴重阻礙人類深入探索太空的步伐。

航天員如何在太空中自給自足?或許可以「吃」小行星!

為解決太空食物問題,科學家們不斷探索嘗試。太空農場是目前較具可行性的方案之一,中國和美國的空間站已多次進行相關實驗,成功培育出多種蔬菜,美國太空人還品嘗到了自己親手種植的成果。

此外,科學家們還積極探索太空養殖藻類、蘑菇和昆蟲等,以拓寬食物來源。但這些養殖和種植設備的設計複雜,維護成本高,且需模擬地球生態系統,以保證動植物正常生長。

航天員如何在太空中自給自足?或許可以「吃」小行星!

然而,現有的設備產量遠遠無法滿足需求,若要增加產量,就需增大設備體積和數量,這勢必會大量占據太空飛行器的空間。在此背景下,科學家們把目光轉向了小行星研究發現,小行星中蘊含著豐富的有機物,這為解決太空食物問題帶來了新的希望

通過對墜落到地球的球粒隕石的研究,科學家推測小行星帶內的多數小行星成分與球粒隕石相似。球粒隕石作為太陽系中古老的固體物質,對其研究有助於揭示太陽系早期歷史。

航天員如何在太空中自給自足?或許可以「吃」小行星!

科學家深入分析球粒隕石的成分和結構,將其分為15個不同類別,其中以C開頭的碳質球粒隕石含有高濃度有機化合物,部分隕石的有機物質占比甚至達5%左右。默奇森隕石和塔吉什湖隕石是碳質球粒隕石中研究較為深入的,科學家在其中發現了多種小分子有機物,如酮、烷烴、羧酸、胺基酸、甲烷以及多環芳烴等。那麼,如何將小行星中的有機物轉化為可供食用的食物呢?小行星中的有機物主要是類似塑料的大分子,直接食用並不現實。科學家們從一項塑料微生物處理實驗中得到啟發。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