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如何在太空中自給自足?或許可以「吃」小行星!

2025-02-18     影墨     2767

在該實驗中,研究人員對塑料進行熱解,溫度在400℃至900℃之間,使大分子長鏈有機物被破壞,形成低分子量碳氫化合物。然後,利用細菌處理這些碳氫化合物,發現細菌能夠消化並大量繁殖。

航天員如何在太空中自給自足?或許可以「吃」小行星!

基於此,科學家們設想,未來航天員或許可以通過熱解技術處理從小行星中開採的富含碳質的球粒礦物,再利用細菌進行消化。今年的實驗結果表明,假單胞菌科的一些細菌在缺氧環境中,甚至能直接利用隕石粉末生存並長期繁殖,這為太空食物來源提供了新的可能。為評估小行星能提供的有機物數量,科學家以小行星(101955)貝努為例進行了詳細計算貝努是人類已成功登陸並取回樣本的小行星,直徑不足500米,質量為7760萬千克,成分與碳質球粒隕石相似

經過複雜的推算,得出了令人振奮的結果:在最低效率情況下,貝努產生的生物質可滿足631位航天員一年的食物需求;最高效率時,這一數字可達到17000位。具體來說,最低效率時,滿足一位航天員一年的食物需求需處理約16萬噸小行星礦物;最高效率時,僅需處理5000噸。

航天員如何在太空中自給自足?或許可以「吃」小行星!

這充分顯示了小行星貝努在食物供應方面的巨大潛力儘管小行星轉化為食物來源的研究前景廣闊,但這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還面臨著諸多技術挑戰和倫理考量技術上,從小行星中有效開採和提取有機物,並將其轉化為可食用物質,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開採需要先進設備和技術,轉化則需要複雜的生物處理過程,同時,太空環境的特殊性也給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小行星的溫度、壓力等條件與地球迥異,對開採和利用提出了極高要求。

航天員如何在太空中自給自足?或許可以「吃」小行星!

倫理方面,利用小行星作為食物來源可能引發一系列道德和倫理問題。比如,宇宙資源的開發是否會對其他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產生影響,以及如何公平分配宇宙資源等,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航天員如何在太空中自給自足?或許可以「吃」小行星!

儘管困難重重,但小行星作為食物來源的潛在價值依然讓科學家們信心滿滿他們堅信,通過持續的努力和探索,人類能夠攻克這些難關,實現太空探索的新突破

未來,小行星有望成為人類在太空中的重要資源,為星際旅行提供有力支撐。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在探索太空食物來源的道路上必將取得更多成果,向著太空旅行的夢想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