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哥呢?你弟呢?怎麼就你一個回來給我媽擦屎倒尿的?」李玉蘭坐在醫院病床前,眼圈紅著看著昏迷中的老母親,牙咬得緊緊的。
「蘭子,別提他們了。」坐在一旁的丈夫張軍嘆了口氣,「你娘不是一直說『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嘛,等水逆流回來了,她自己都不信。」
李玉蘭,今年五十二歲,是李老太太的長女。在娘家排行老大,下面兩個弟弟,從小就被當寶養著,哥哥要讀書,弟弟要娶媳婦,她這個當姐姐的,從初中畢業就被送去紡織廠上班。
她記得太清楚了,18歲那年,她領了第一份工資,娘拿去給小弟買了自行車;結婚那年,她陪送的全是自己攢下的錢,娘只說:「你是女兒,不能丟咱家臉。」可等到兩個弟弟娶媳婦,李老太太可是一手一腳地置辦嫁妝、出彩禮、買家電。
「媽最疼的是他們,我算什麼。」李玉蘭的語氣中帶著苦意。
可這幾年,兩個寶貝兒子一個在外地做小老闆,電話打不通;一個在本地,但一聽說老太太摔斷腿需要人照顧,立馬推說「公司太忙」、「孩子太小」,連人影都沒見著。
反倒是李玉蘭這個「潑出去的水」,每天推著輪椅接送、擦身喂飯。
故事得從頭說起。
李老太太年輕時是村裡出名的「當家人」,男人死得早,她靠著種地和打零工,把三個孩子拉扯大。但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她總說:「女兒早晚是別人家的人,得靠兒子養老。」
李玉蘭從小就明白,她在這個家只是個「工具人」。幫著哥哥洗衣做飯,照看弟弟寫作業,到後來自己要上學了,母親卻說:「你哥要中考了,你先緩緩。」
緩著緩著,書就沒讀成,廠子倒成了她的一輩子歸宿。
結婚後,她本想遠離娘家那一堆事,可是娘有事,弟妹推脫,她還是心軟地一次次回去幫忙——不是因為感情,而是因為良心。
直到三年前,李老太太查出糖尿病,開始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兩個兒子剛開始還象徵性地送點錢,後來直接「消失」。
「哥你來帶媽看病。」李玉蘭在家庭群里喊。
李建華回了句:「我在外地,走不開。」
「小弟,媽這幾天又摔倒了,你能回來一天嗎?」
李建民直接已讀不回。
最終,是李玉蘭一個人,來回醫院、康復中心、社區護士站,跑得腳打泡。
張軍沒多說什麼,工資卡交出來,接送老太太時也搭把手,他知道,媳婦的怨和淚他都看在眼裡。
「你說我傻不傻?」李玉蘭問他。
「你不傻,你就是心太軟。」張軍摸了摸她的頭。
轉折發生在那年冬天。
李老太太因為低血糖摔了,摔得不輕,在ICU住了三天,出院後癱瘓了。那天,她醒來看著身邊守夜的李玉蘭,聲音發顫:「你哥呢?你弟呢?」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