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文欽
過去在農村裡,都流行這麼一種思想:改變命運的最好辦法,就是努力讀書,然後考公當官。
作為農村走出來的70後高中生,我當年也是被父母這樣教育過來的。
雖然我當年沒能力考大學,也沒考公當官,如今也混得很不錯,在城裡有車有房了,但我一直都非常認可考公當官這條路的。
因為在我看來,公務員才是當今最好的工作,不僅有面子,又有前途的。不過最大的優勢在於穩定,一般私企都存在倒閉風險,而公務員是個鐵飯碗,這個部門沒了,也會安排調去其他部門,不像一些私企,經濟一蕭條就裁人。
所以,這些年,我是在私企發展很不錯,但依舊羨慕著那些考公當官的人。
不過,前不久,老家一個堂侄子辭掉公職,跳槽去一家私企工作的事,卻讓我改變了這種看法:考公當官雖然很好,但是三無家庭的孩子,真的不建議考公。
說起這件事,也是9月中旬的事,我被老闆派去一家私企工廠談業務,好巧不巧在上廁所的時候,遇到了老家的堂侄子,我以為他單位派來檢查這家工廠什麼的。
一番閒聊後,侄子卻告訴我,他半年前就辭掉了公職,跳槽來到這家私企打工了。
聽到侄子就這麼放棄考了三年多的公職,去了一個工廠打工,我感到非常震驚和納悶的,畢竟他可是大學畢業生啊!
因為當時他要工作,我也要辦事,就沒怎麼多聊,本想下了班約侄子吃個飯的,但侄子卻下了班早早跑了。
回到家我就越想越納悶,我這個侄子一表人才,也是我們老宋家,少有的體制內人員,怎麼說不當官就不當了?
後來,我就好奇地打電話去問了老家的堂叔,通過堂叔口中我才得知,堂侄子之所以辭掉公職,也是一種被生活逼迫的無奈選擇。
我這堂侄子今年32歲了,23歲大學畢業就開始邊打工邊考公,但那幾年考公很激烈,考了大大小小的考試,都沒能如願上岸。
後來為了能考上,就聽從一些親戚的建議,不選城鎮的熱門崗位,選擇考一些鄉鎮比較基層的。
這麼一改變方向,沒想到真讓侄子考上了,考到的崗位是隔壁縣某鄉鎮單位的。
當時,堂叔一家可高興了,還小擺了幾桌酒席,請了我們幾家親戚慶祝。
我們很多親戚都認為,像侄子這樣的大學生,拿到這樣鐵飯碗工作,以後堂叔一家的生活肯定會越來越好的。在酒席上,我們也對堂叔一家說著各種好話,那天堂叔堂嬸也是樂得不行。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