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又來了啊?上次剛住了三天,這才過了一周……」我手裡端著湯碗,語氣里已經有些憋不住的情緒。
婆婆坐在沙發上,一邊撕瓜子,一邊笑呵呵地說:「是你三姨,家裡在裝修,說住幾天就走。你不是在家嗎?順便也熱鬧熱鬧。」
我把湯放在桌上,抿著嘴沒吭聲。
我叫劉晴,35歲,嫁給林凱已經七年了。我們在市區有一套小三居,兒子上小學,我在做行政,林凱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工作,錢不算多,但生活也過得去。
林凱是獨生子,婚後我們自願把婆婆接來住,說是方便照顧孩子,實際上這七年來,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在「忍」。
婆婆是典型的熱心腸,嘴巴甜、人勤快,可就是一個毛病——「親戚多、情分重」。動不動就有人來串門,住個三五天,吃喝全靠我們家。
最誇張的一次,她表妹帶著孫女住了五天,還用掉了我一瓶護膚品,走時連句道謝都沒有。
我私下和林凱抱怨過很多次,林凱也頭疼,但每次都搖頭說:「我媽這輩子就這點樂趣,你再忍忍。」
我忍啊,一忍七年。
直到那次,我剛從公司趕回來,就看見客廳躺著個大媽模樣的女人打呼嚕,婆婆還在廚房裡忙著炸丸子。
「這是誰?」我瞪大眼。
「你林叔的表妹,她女兒要在這邊考試,就先借住兩天。」
我氣得脫下高跟鞋就進屋,林凱剛下班回家,還沒進門就被我堵在門口。
「林凱,我不管你媽情分有多厚,這家裡是我也掏錢的,你得給我個說法。」
林凱難得沒有敷衍,而是皺著眉頭認真說:「晴子,要不……咱們每月給我媽點錢,讓她自己拿著花,也別再讓親戚來住了。」
我一愣:「你確定你媽會接受?她不是一向不愛收子女錢嗎?」
「收是收,她嘴上不要,心裡其實也希望咱孝順點。你放心,我來開這個口。」
第二天晚上,林凱坐在沙發上,跟他媽開門見山:「媽,我和晴子商量了,從下個月起,我們每月給您3500,算是生活補貼,您平時想買啥就買啥,也別老想著替誰操心。」
婆婆一開始推辭:「我不缺錢呀,你們有孩子要養……」
林凱握住她的手:「媽,我們知道您不缺,可這是我們的一份心意。再說了,家裡親戚串門太頻繁,晴子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收拾屋子,真的很辛苦。」
婆婆臉色有點掛不住,但看我沒吭聲,也就點了點頭:「行吧,那以後我勸勸他們,別都往這兒跑了。」
我那晚難得吃得開心,洗碗都輕鬆了不少。
從那以後,家裡果然清凈多了。
三姨沒來了,表妹不提了,就連之前常來「蹭飯」的遠房親戚也不見蹤影了。婆婆也不再時不時翻我廚房的新鍋,反而會自己出門買菜、買點心,有時候還帶我和兒子去附近的公園玩。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