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5歲才明白的真理:身邊親戚朋友的數量,多半是由「錢」決定的
還小時的時候,總覺得只要自己善良,對任何人友愛,那麼身邊親近的親戚朋友就不會少。
然而在成年路上,經歷一些事情後我才發現:身邊親戚朋友的數量,並不是自身有多好多善良決定的,而是靠自己手裡的錢有多少決定的!
你有錢哪裡都有親戚朋友,你沒錢,就算親戚住你隔壁都會如同陌生人一樣。
這道理我是非常有感觸的。
我1984年,出生於廣東一個農村家庭。
我們這個村,原先都很窮,家家祖輩靠種地為生,沒啥大發展。
在28年前,我們這主要還是靠種水稻為生,直到96年開始,陸續改種果樹,才開始發展起來。
我家父母比較務實,沒有趕上早批種果樹的浪潮,別人都放棄種水稻大肆改種果樹時,我父母為了供養我和弟弟妹妹上學,就沒跟著去種果樹。
因為種果樹不是當年種了就有收成的,得種三年以上,才開始慢慢有。
而那些早批敢直接放棄水稻改種果樹的人,大多數都是家裡有點錢,或者孩子少的,更或者家裡有人在城裡打工的,有點穩定收入的。
錯過了這大好機會,我們家也和村裡大部分人的經濟條件拉開差距。
他們一個個靠種果樹都小富了,建新房、買新家具、買車,送子女去城裡讀書等等。
而我們家依舊住老屋,沒有室內廁所,只有家背後的30米遠的旱廁。
家裡雖然住在很大老屋裡,但是和幾個叔伯同住的,我們家房間少,只有三間住房,一間柴房和一間牛欄。
所以家裡也沒有像樣的客廳,父母的房間就是客廳,廚房是土磚頭壘起的土灶,我19歲時,還跟弟弟擠在一間房睡。
因為這種差距的拉開,我發現身邊的親戚朋友,漸漸少了來往和聯繫。
就比如我那三個姑姑,以前我小的時候,她們回娘家都是在我爸和兩個叔伯家裡,輪著走親的。
今年在我們家吃飯,明年就去叔伯家,或者中午在我這吃,晚上就去叔伯家,住宿也是各家輪著住。
後來,大伯和三叔靠種果樹發達了,紛紛另外建了房子,三個姑姑就很少來我家走親,每到年初二,或者一些節日,她們都選擇去大伯或三叔家裡。
慢慢地,原本同是一家人的大家庭,結果我們家就因為條件問題,脫離了這個大家庭。
家裡有時候揭不開鍋,需要資金周轉時,總想著跟有錢叔伯們借點,但他們都愛搭不理,總是裝出一副愛莫能助的樣子。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