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和老公剛把新家收拾完,累得癱在沙發上,他順手拿起手機撥了個電話:「爸,媽,我們的新房子裝好了,你們什麼時候來住幾天?也讓你們享享福。」
我在一旁補了一句:「房間寬敞明亮,廚房用的都是新的電器,空調、洗衣機全自動的,您倆來了就當是度假,啥都別操心。」
電話那頭的婆婆笑著答應:「行啊,那過兩天你爸閒下來了我們就來。」
我和老公結婚七年,好不容易換了這套房,房子是貸款買的,裝修時也儘量往舒適高端方向靠,想著這輩子總得住點像樣的地方。尤其考慮到鄉下的公婆常年種地,一年也難得來城裡一次,這次說什麼也想讓他們住得舒服點。
兩天後,公婆到了。
我早早就在小區門口等他們,一見到,立馬笑著迎上去:「爸,媽,辛苦啦!」
婆婆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碎花外套,手裡還拎著塑料袋,說話有些拘謹:「哎喲,咋住得起你們這麼好的房子啊,我們還是住旅館吧。」
我一愣,以為她是客氣,趕緊拉著他們進門:「旅館哪有家舒服?你們就安心住著,我把床單被子都曬過了,廚房也按你們喜歡的樣式收拾的。」
誰知剛進屋不到五分鐘,婆婆站在客廳不肯挪步,左看看右看看,小聲和公公咕噥:「你看這地板,像鏡子似的,踩上去都怕滑倒……我哪敢上這廁所啊,馬桶那玩意,我也不會用。」
公公嘆了口氣:「這房子太講究,我們住不慣。」
我趕緊笑著安慰:「馬桶我教你們用,樓下也有蹲廁。咱自己家,住幾天就習慣了。」
可婆婆還是不自在,繞著茶几轉了兩圈,輕聲說:「我們還是住旅館吧,乾淨也省事,你們小兩口也自在。」
我聽了心裡一沉:「媽,我們花了這麼多心思裝修房子,想著就是您和爸來了能住得舒服點,旅館怎麼能比家裡舒服?」
公公看了看我,嘆了口氣:「我們不是嫌棄,就是住不慣。你這屋子啊,乾淨是乾淨,可我們晚上翻身都怕壓著這床,廚房裡那麼多按鈕,我也不會用電飯煲,還是老辦法踏實。」
我看著他們手上還提著從老家帶來的鹹菜和自製的臘肉,突然覺得自己這些天折騰出來的「高級感」在他們眼裡就是一種距離。
老公也看出來了尷尬,他勸道:「爸,咱這兒就是個三室一廳,不是什麼大別墅。電器我來用,你們只管休息。咱一家人團聚才是最重要的。」
可婆婆就是搖頭:「真的不習慣,這地方一進來,我就覺得喘不上氣……你爸也說了,旅館有個老式的,咱去那住幾天就好。」
那一刻,我是真的委屈。
我站在陽台上,看著他們背著包離開,心口堵得慌。我不是怕他們住旅館,而是難過我一番好意他們沒接受,甚至像是逃離。
晚上我跟老公說:「是不是我太自作聰明了?把一切弄得太『講究』了?」
他抱著我:「不是你的錯,他們活了一輩子都習慣了土灶、硬板床,突然讓他們住這麼現代的地方,反而覺得不踏實。」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可我本來是想讓他們過得好一點。」
「是啊,他們也知道。只是你覺得的『好』,對他們來說是『生分』。」
我默了默:「那我們該怎麼辦?難道以後他們來都得住旅館?」
「他們不是討厭你,是怕打擾你,怕自己『不配』,覺得住著彆扭。等我們孩子大了,再找機會帶他們慢慢適應。」
第二天,我提了點水果和他們喜歡的小菜去了旅館。婆婆一見到我,還挺不好意思地笑著:「你咋來了?」
我看著屋裡老舊的電風扇、硬邦邦的床墊,心裡一酸,但臉上還是笑著:「給你們送點吃的。你們不願住新房,旅館也能當家。我以後少整那些花哨的裝修,弄點實用的,你們舒服最要緊。」
婆婆眼圈微紅:「閨女,你別往心裡去,我們就是怕你們年輕人嫌我們土。」
我鼻子一酸,眼淚差點落下來:「怎麼會?我就是怕你們覺得家裡冷清,才想多熱鬧點。」
那天之後,我也慢慢明白了,家不一定要「高級」才是家,而是讓人自在才最重要。
再後來,我們重新裝修了客房,換成了他們熟悉的老式床、土色棉被,廚房也留了一個燃氣灶,電飯鍋邊貼上了大大的操作標籤。等他們下一次再來,終於住了下來,還笑著說:「這次,比旅館強。」
我望著他們慢慢適應的樣子,心裡終於鬆了口氣。
有些愛,要用他們懂得的方式去表達。對於父母來說,「不住新房」,從不是挑剔,而是怕走進兒女世界後,自己變成了「外人」。而我們做子女的,要學會在心意之外,多一點理解。這樣,才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