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直不太敢去討論王一博的演技,一來自己只是個普通觀眾,沒有什麼專業術語,不懂專業技巧,說不出那些深刻的理論,而且自身帶著粉籍,說了別人也會說你護短。二來王一博作為一個年青演員,非科班出身,代表作也還不多,沒拿過什麼演技類的獎,論之仿佛欠缺底氣。
但心裡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你的想法一定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才能是對的?為什麼你的理論一定要由專家之口說出去才能算是有道理?看劇而已,遵從自己的內心,覺得喜歡便是喜歡有這麼難嗎?
所以寫了些不成熟的心裡話,不是想說服誰,比較誰,僅僅表達自己各人的一些想法而已。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誰的演技好,演技不好,而是每一個普通的觀眾,不管他是什麼身份,什麼背景,什麼文化,什麼地位,只要是認真看了劇的,都有平等的表達自己看法的資格而已。
每一個人的感受都值得被珍惜,每一份喜愛都值得被尊重。
前幾天安利了幾個朋友看風起洛陽,也跟他們進行了一些討論,關於王一博的演技有說不錯的,也有說還欠些火候的,主要還是集中在前期比較木訥的表情上,而後期爆發的部分基本都覺得好。
因此,我也開始自我反省,我是不是真的帶有粉絲濾鏡呢?是不是因為喜歡他所以看什麼都順眼呢?但是隨即我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就像老媽再愛自己的兒子,如果兒子拿了一個不及格的考卷回家,再是慈母恐怕不可能做到催眠自己說總分只有60。要知道我也曾經只是個連王一博名字都沒聽到說的路人,倘若他的演技當真毫無亮點,我又怎麼可能被他吸引?而且即使在成為他的粉絲之後,也不是他的所有演繹我都覺得好的,比如他的第一部劇,人間至味是清歡裡面的翟至味,同樣是父親被害死去殺仇人的戲,我當時看就覺得確實演得不夠到位,空有憤怒,尚欠悲傷。
那為什麼我們的觀影感受如此不同,真的是我水平不夠嗎?為了搞清楚我們的分歧到底在哪裡,我繼續跟朋友討論。然後她說的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思考。
她說雖然劇情很吸引人,但是有時候她還是拉著看的,比如高秉燭在墳前的幾場,只看了第一場,後面都有拉。這個就比較讓我意外了,因為她非常讚賞和喜歡黃軒的演技,除了這部劇還看了他很多劇,算是她最喜歡的演員了,最起碼算個劇粉吧。按照一般情況,你喜歡一個演員,也喜歡他的演技,也喜歡這部劇,為什麼他的部分你還會去快進或是跳過呢?唯一的解釋是這些部分場景是注重表現人物情緒而不是推進劇情的。
這也因此讓我想到我很久以前很朋友類似的討論,當時的結論就是她屬於偏重劇情的觀眾,而我是偏重人物的觀眾。
對於偏劇情的觀眾來說,她更看重劇情的推進,而對於人物角色本身相對沒有這麼重視,所以也就對人物本身關注度沒這麼高,也不會特別的去思考這個人物的背景啊,成長啊,背後有什麼情緒啊都等等。相對於人物,演員,他們更喜歡去思考這個劇情怎麼推進啊,哪個是幕後黑手啊之類的問題。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