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一位紅遍全中國的著名明星姜昆。他正在中國廣播說唱團進行全國巡演。鐵嶺外到處都是笑聲,但到了鐵嶺之後,他的笑話就變了。
有趣的。
姜昆在表演的時候,發現台下的觀眾都沒有笑。他非常不解。莫非他的相聲不好笑?
演出結束後,他找到了一個觀眾,問他為什麼不笑,但他們告訴他,他比趙本山差得多。
姜昆頓時不滿了。畢竟,作為一個全國名人,他怎麼可能還不如一個小地方劇團。
於是他在趙本山表演的時候就去現場觀看,但他完全服了,回到北京後,他極力推薦趙本山登上央視春晚的舞台。
起初,趙本山農民的形象無法進入春晚導演的眼中,但在他們討論節目時,馮鞏正好拿著趙本山的節目錄像帶走了過來。
此時正是改革開放時期,趙本山這個小市民,不得不在觀眾面前的大城市進行文化宣傳。
趕上大好時光的趙本山,首次亮相春晚舞台就獲得了民間藝術表演一等獎。
從此,它成為了春晚的「常青樹」,在春晚舞台上演出多年的小品在民間藝術流派中屢獲殊榮,成為「小品之王」。
大眾的心。
春晚時代,趙本山一塌糊塗,甚至出現在東北:「春晚舞台上,只要有趙本山的表演,就不能放鞭炮和喧譁,否則鄰裡間會有矛盾」,並伴隨著「趙本山出來叫我」春晚真言。
春晚走紅後,趙本山知道這個舞台不是他長遠發展的地方,於是開始思考拓展自己的「致富之路」。
2003年,趙本山創辦本山傳媒,創造了中國第一個「綠色雙轉」小品舞台——劉老根舞台。
不僅如此,他還向多個方向擴展了自己的財富。他不僅在文化市場擁有了自己的天地,還轉向建材市場開始買賣,甚至後來轉向房地產投資行業。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