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母親有一句話:
我退休了二十年,也休息了二十年。
本來覺得活夠了,你又無意當中挽救了我。
兩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其實遠不止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
她們互相攙扶、互相陪伴,更有互相成全。
對生命倦怠的母親,因承擔起照料女兒的重任而重燃了生活的鬥志。
疾病帶走女兒的很多記憶和認知,變得蠻橫、陌生。
母親會心酸,但都耐心地越過阻礙一次次接近女兒,並把這個過程視作——
"我們重新認識了一次"。
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母女倆的性格和關係,都是銀幕上少見的類型。設定和視角奠定的獨特表達空間,讓影片有獨屬於女性柔韌與輕盈的底色。
但,又超越女性視角,走向對生命體面與尊嚴的探尋。
電影花了大量筆墨描繪質樸的日常。
看似平淡,實則處處有重量。
人生的種種厚重議題,都被揉進母女相處的細節中。
有一次兩人從外面回家,女兒著急上廁所,母親卻忘記了家中門鎖的密碼。
母親情急之下砸碎了窗玻璃,爬進屋子,從裡面打開門讓女兒進去。
然而女兒還是沒憋住,褲子濕了一大片。
一個看似不起眼,卻承載了親情本質的舉動——
女兒的體面掉在地上,被母親輕輕撿拾起。
當中有女性(母女)之間無言的體諒與寬宥。
女兒患病後害怕成為別人負擔,內疚地問"我沒有給你添麻煩吧"。
母親說,"你怎樣,我都愛你"。
女兒病情嚴重時,行為不受控,在超市裡被指著叫"小偷",母親伸手攻擊了對方,帶著女兒就跑。
兩母女緊拉著手奔跑,任憑路人側目,購物袋裡的物品灑落一地。
這種狼狽感,恰是"你怎樣,我都愛你"的最大體現。
母親身材弱小,平時也極有涵養,做出此舉,是為了維護女兒的尊嚴,踐行那句"我會保護好我的小孩"。
她們努力維持的這份體面里,還有一份屬於老一輩知識分子的矜持。
當母親意識到自己被送到養老院後,問女兒"是遺棄還是懲罰。"
女兒說"是幫忙"。
皆因兩母女的身份,都是退休的大學教授。
女兒勤儉節約,在餐廳做義工,也會資助學生上大學。她們保持著生活的簡單質樸,也葆有一份含蓄和雅致。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