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權消失,被嘲「孔乙己」,影評人只能當綜藝咖嗎?

2021-12-27     昀澤     3752

只是觀眾依舊非常不買帳:「一部好的作品,我覺得至少要讓大部分人理解吧,」看不懂並不代表很低級,一位觀眾在節目裡情緒激動地說到。

一些專業影評人越來越曲高和寡,這是在背後引起槽點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過於強調技術的「學院派」影評人在其中則顯得更加惹眼。

節目中,導演包貝爾的短片在故事可看性和情感層面上都得到了大眾的好評,但依舊遭到了不同的批評,其中北電教授的「批評」如同在批改學生作業:雙線敘事混亂、動機不成立、沒有扣到主題。在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似乎顯得非常迫切。包貝爾作為演員轉行當導演,自知技術欠佳,回應道,:會繼續把老師的課聽完,聽完可能就明白了。

這一來一回,體現出的似乎是某些「學院派」暗戳戳自帶的「優越感」,他們總有一套固定格式去評判電影,強調理論、強調技術、偏愛科班。但事實上,無論是現場觀眾的投票、還是實際影院中的票房,都並不會因為這些聲音產生太多影響。

影評人圖賓根木匠告訴小娛,在他的觀點裡,電影理論並不作為一種評判導演的標準,導演可以不懂電影理論,影評人也可以用電影理論評價電影,但這並不是一個雙向的事情。

除了專業影評人外,觀眾在節目中還能夠看到在另一個程度上的極端:不講技術,只看三觀。

節目進行到第二輪時,邀請來了綜藝節目《奇葩說》的幾位知名辯手,由於自帶話語權,所以其實扮演的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專業觀眾,和影評人類似。而他們針對現場的短片發表評論,著力點都在三觀。

話語權消失,被嘲「孔乙己」,影評人只能當綜藝咖嗎?

第二期節目中,導演曾贈拍攝的短片是來源於自己少年時期的一段記憶。在場的影評人和製片人們從導演意圖、技術、共情點等方面分析都無可厚非,但只是分析三觀的話難免引起爭議。

當時傅首爾在場上談到一個觀點:短片里呈現出來十幾歲的少女最重要的應該是學習和健康,但我覺得應該是愛與夢想。隨即被製片人郝蕾的聲音打斷:「我們不要就兩個女性不同的成長觀點去爭執,這沒有意義」。

有網友也因此在社交平台上發問:什麼時候電影只看三觀了?

確實沒有意義。這些極具槽點的聲音可以是來自於四面八方的,但是最終能正確影響到觀眾、或是票房的那些聲音不來自於這裡。

當然,是這些槽點構成了綜藝的看點。只是在這背後,應該警醒的是龐大的影評人群體們,在那些高屋建瓴的評價背後,有多少是應該被批判的、有多少是真正能夠留存下來起到作用的,都應該被重新審視。

二、影評人的失語

回到現實生活中,最近的一個例子是電影《雄獅少年》和《誤殺2》在豆瓣口碑和票房上的對比。

同一天上映的兩部電影首日排片幾乎是一樣的,但是豆瓣8.4分的《雄獅少年》票房至今僅剛剛破億,5.9分的《誤殺2》票房已經逼近7億。雖然以往此類對比並不少見,但給足了排片、又產生這麼大對比的情況,倒是較為罕見。

話語權消失,被嘲「孔乙己」,影評人只能當綜藝咖嗎?

影評人圖賓根木匠告訴小娛,這讓他感覺到了信息繭房的存在。《雄獅少年》在提前映階段受到了很多相關媒體、影評人的好評,但真正和大眾見面之後,它的成績並沒有預想中那麼「爆」。除了一些客觀存在的原因外,這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專業影評人和社會大眾所處的是不同的輿論場,會買票進影院的人和一些更專業、資深的影評人也並不一定直接產生聯繫。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