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改編自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可編劇團隊卻沒署王朔的名字,在影片最後,葛優操著幽怨的語調緩緩說道: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5
王朔在美國待了不到一年,可再回國時代卻已變了。
2001年,王朔的好友梁左在家去世,幾個月後哥哥與又父親相繼離世,「有人上午還好好的,下午就沒了」。
雖然從小跟父親關係緊張,但一開鑰匙發現人不在的感覺還是他承受不了,「上面連著的那個根斷了」。
那年王朔43歲,親友的不斷離世讓他覺得生命沒有意義:「他們在的時候,我和他們很疏遠,他們走了我很孤單。」
「人生的意義,就是在於活著的時候相互溫暖。」
那段日子,王朔過得渾噩噩,他很少動筆,也不再公開發言,夜夜去三里屯酒吧買醉。吳虹飛採訪他的文章開篇寫道:
「年輕一代已經不太知道,這個名字曾經以橫掃之勢,長期雄踞在電影、電視以及書店的書架之上。80後、90後在漫長的青春期里尋找自己的文化偶像時,王大爺正在三里屯的某個酒吧里夜夜兩眼發直,兀自大著。」
他跟徐靜蕾長達十年的感情也沒繼續下去,雖然兩人照舊每天通話,互幫互助,但關係也已畫上句點。
後來每次有記者問,徐靜蕾都會說王朔是自己的「良師益友」,王朔答得也很簡單:紅知。
2007、2008年,王朔高密度地出版了幾本書,《我的千歲寒》《致女兒書》《和我們的女兒談話》,重新恢復了那個嬉笑怒罵的「流氓」面孔,只是少了戲謔,多了溫情。
可是讀者卻不買帳了,覺得小說「氣不對」「rubbish」「虛了吧」,評論家也逮著機會一通批評:
「寫走了,寫散了,寫飛了,滿篇囈語。」
2007年,借著幫王子文「贖身」的一樁官司,王朔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出席法庭的第二天,他接受了一個叫《明星在線》節目的採訪。
王朔在節目開頭聊了一點官司,接下來就嘴豁了,馮小剛、韓寒、張藝謀,還有影視圈的導演、明星一通說了個遍。
他還在鏡頭前還直言:「巴金說要講真話,在他 100 歲還沒來及講真話就走了。我不能到 100 歲才講真話,今年我 49 歲,從今天起,我就講真話。」
「是我的,我就認帳。不是我的,你按不到我頭上,按上了我也不在乎。」
搜狐最後給這次訪談定的標題叫「做客搜狐娛樂兩小時,王朔什麼都說了」。
接下來兩個月,王朔頻繁露面各大媒體,時不時冒出「吳崢是個騙子」這樣的大尺度言論。大傢伙兒都以為曾經的「朔爺」回來了,結果王朔轉了一圈之後徹底消失了,再次在媒體前現身,已是2015年。
6
退隱8年,王朔只寥寥出現過幾次。
一次是給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擔任編劇,票房破了7億,豆瓣評分卻不合格。另一次是擔任姜文電影《一步之遙》編劇,也成了「北洋三部曲」里大眾口碑最差的一部。
王朔那種抖機靈、痞氣的台詞不再被年輕人賞識,曾經叱吒風雲的京圈,也逐漸遠去。
2015年,為支持徐靜蕾的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王朔罕見出面站台,這年他57歲,相貌變了,眼神也柔和了不少。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