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披荊斬棘的哥哥》互送禮物環節,張淇將黑豹樂隊限量保溫杯送給林志炫
「中年油膩男,從我開始嘛。」趙明義打趣道。但「油膩」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一個人胖嗎?年輕人告訴他,「油膩」形容的是一些做法和行為。「那怎麼樣做才能不油膩?」趙明義繼續追問。
他不抗拒網絡熱梗,對各種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年輕人說了什麼他沒聽過的東西,他都要第一時間問個明白。到下次聊天時會你驚訝地發現,他已經可以活學活用了。
在趙明義熱烈擁抱網際網路的那些年裡,張淇正在迎接生命中的一次「凝華」。
物理課本中,凝華指的是物質跳過液態,直接從氣態變為固態的現象。在張淇這裡,用以表示一種頓悟的時尚——「往事像過電影一樣歷歷在目,想清楚了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東西要注意,什麼東西不要太在意。」
變化發生在38歲那年,他迷上了京劇。
一次,樂隊去四川紅原演出,一路上張淇將駱玉笙演唱的京韻大鼓《重整河山待後生》聽了五十多遍。以前,爺爺是票友、爸爸是戲迷,他跟著他們聽過不少戲,卻始終談不上喜歡。現在,他好像突然被點燃了。
「就覺得這個東西太美了,太好了。」張淇說,一句唱詞里特別多的彎彎繞繞,起承轉合,是一種「無法用語言來簡單形容的美」。他專攻老生,反覆琢磨演唱技巧,在程式限定的框架內尋找可能性,「能成為大師的人,就是把這個框走遍了的人」。他沉浸其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悅。
張淇在採訪中談京劇
戲曲里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東西了。張淇最喜歡余叔岩《打侄上墳》里的一段戲——張公道三十五六子有靠,陳伯愚年半百無有後苗。說著說著,他突然拉開架勢唱了起來。「我覺得我現在就是這個狀態,挺有意思。」
愛上京劇的張淇,也在被這門藝術塑形。他看過不少京劇名家的自傳,發現一個詞叫「中正平和」:不歪、不邪、不冒進,不會刻意爭奪一些東西。這是京劇唱腔的基本法,也是中國人修身養性的原則。
「中正平和」也具體到錄節目這件事上。儘管賽制決定了這是一場競技遊戲,但張淇的心態始終不變,「對贏這件事不是特別感興趣,不是想去奪什麼東西,而是想守一些東西,具體說來就是呈現更多更好的舞台。」
4
參加節目,張淇進入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節奏。要學歌,學舞,每天都要練習,每天都有很多的問題要回答。攝像機鏡頭、收聲話筒無處不在,一刻也無法放鬆。節目裡有的哥哥習慣隨手遮上鏡頭,張淇很少這麼做,「沒準其他人還想拍呢,你給它蓋了幹嗎?」他喜歡和哥哥們相處,也懷念從前的慢生活。
周圍人叮囑他要多「營業」,這對他來說又是個新概念。「開店?營什麼業?」別人告訴他,「營業就是得干點什麼事」,比如多發微博,多自拍,但他發的依舊不算勤快。
他只想按著自己的想法來,「永遠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原來什麼樣現在就什麼樣。」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