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說,她現在的婚姻,過得很沒有意思。
結婚12年,他們的日子沒有越過越好,反而可以說是相看兩厭吧。主要就是她的老公,在生活中完全不再考慮她的任何感受,他對外人永遠笑臉相迎,客客氣氣,有禮有節,唯獨一面對她,就完全變了一副樣子。
她是個家庭主婦,全職媽媽,當初她做出這個選擇,實屬無奈之舉,因為孩子出生以後沒人幫忙帶,她在不得已之下,辭掉工作開始回歸家庭,整日就是圍繞著柴米油鹽醬醋茶。後來,她無法做出選擇,是因為脫離社會的時間比較長了,她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適合什麼,眼看著曾經的朋友都已經在相關的領域做出自己的成就,而她卻連自己的老本行都幾乎忘得一乾二淨。
那個時候,她的老公說:「不去上班就不去上班吧,我也不是養不起這個家。」
後來,她就真的不再去了。
現在,婚姻里完全明確的分工,靠著老公一人承擔起來的經濟能力,讓她在這個家庭里的話語權變得越來越小,而她老公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她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弱勢的那一方。就連她的父母,在她老公面前說話都小心翼翼,也客氣很多,生怕自己有什麼話說得不好,會影響這個女婿對女兒的態度。
而這些改變,完全是在潛移默化中,一步步完成的。
她想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和能力。
有一天,她和老公吵架了,她的老公再次說這個家完全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拚出來的,說她只是享清福。她氣不過,賭氣回了娘家,她想的是自己回去後,家裡沒有人收拾,沒有人給他做飯,孩子沒人管,看他到時怎麼辦?
沒想到的是,她的老公直接託人花4000元找了一個保姆來做這些事,還說這要比她划算多了。
她不明白,自己任勞任怨這麼多年,做著保姆的事,甚至是更多的事,把家裡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他找保姆還需要花錢,而自己卻是免費的,難道這不是自己的功勞和付出嗎?為什麼他就看不到呢?
事實上,她的老公當然能夠看到,只是他早就習以為常,也下意識忽略她的所有付出而已。
是的,就是這麼扎心,哪怕是相同的事,她做出來她的老公不會放在心上,但如果換一個人做的話,她的老公卻能快速發現其價值。
尊重。
這兩個字,如果在婚姻里一旦缺失,那麼彼此的關係多半會進入一種極其糟糕的局面。就像是張怡微在《細民盛宴》里寫的一樣,越是親近的人,越是容易耍無賴。吵不散的人,才更嫻熟於辜負。
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給兩個人的關係加上了這樣一層籌碼,因為過於親近,所以在此後相處的漫長歲月中,可能就漸漸地把自己脾氣里最不堪的一面,全部給了身邊人,還認為一切理所應當。我們總是在陌生人面前,竭力塑造一個好的印象,卻甚少有人還能在婚姻里刻意維持好印象。
而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價值。換句話說,一般而言,你的個人價值越高,得到的尊重可能就越多,反之亦然。
婚姻里很多時候也不例外。
她的個人價值,這些年體現在帶孩子,做家務上,這些事繁瑣而辛苦,甚至比上班還要磨人,我相信任何一個有此經驗的人,都會深有感悟。但與此同時,這些事的價值也顯得細碎和漫長,無法直觀地表現出來,它不會像上班那樣,可以直接用錢來作為體現。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你能掙多少錢,很多時候往往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價值的直接體現,也是多數人的下意識衡量標準。
婚姻,原本是一場合作,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從來不是單獨的個例,一個家的運轉需要的是兩個人都把各自的事做好,都有所妥協和體諒。但就是有著很多人,他們在年復一年的時光中,變得功利而世俗,他們把初心丟了,把所有的功勞全部算在自己一個人頭上。
此時,關於一段親密關係里的尊重,也隨著他心中價值的衡量逐漸遠去。
說白了,就是他認為你沒什麼用,也構不成什麼威脅,自然而然就不會在意你的感受,你做什麼他可能都看不順眼,都帶著挑剔的目光,他不是不明白種種道理,而是他不想明白,也不想去體諒你。
這樣的婚姻關係,在生活中並不是個例。
我去年認識一個姐姐,她結婚以後也是在家中做了全職媽媽,而老公的事業卻開始風生水起,婚前她老公很寵她,也很愛她,而後來隨著兩個人的差距,她的老公真的就差把嫌棄兩個字寫在臉上,就連她做的飯,她老公都覺得不好吃。同樣的米,同樣的鍋,換個人蒸出來的米飯,她的老公都能給出截然相反的評價。
她說想去老公的公司幫忙,她的老公不給她任何面子:「就你那智商,你還去上班,算了吧,你別給我把客戶得罪了。」
也是在這個時候,她才終於鼓起勇氣出來找工作,雖然碰了很多壁,但好歹還是穩定下來了。
她說,自己有了謀生的本領,才能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吧。
如果,把未來全部賭在一個人身上,只靠著對方的人品和良心來謀生活的話,始終沒有一點安全感。任何時候,自己擁有的東西,才是別人拿不走,並且真正可靠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