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方學者影響,「第六代」導演成邊緣文化的代言人

2022-09-30     昀澤     7988

受西方學者影響,「第六代」導演成邊緣文化的代言人

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說:「一個導演最大的危機在於電影有非比尋常的說謊的能耐……但更危險的是,電影若把自己的力量借予大量生產製造虛假,製造陳詞濫調,政治的簡化,高科技的樂觀主義,意識形態的扭曲,因而喪失了自身記錄甚至透露真義的龐大力量,電影就就可能出賣自己的靈魂。」

安東尼奧尼借電影虛構的危害來告訴大家電影是一種揭示真實的美學形式,只有揭露真實才能使電影具有最大的魅力。

受西方學者影響,「第六代」導演成邊緣文化的代言人

「第六代」導演完整地承襲了巴贊紀實理論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價值體系,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電影真實觀。在多元共生的社會語境當中,社會邊緣人群的訴求和生存狀態總是被壓抑的,「第六代」導演創作的出發點是中國當下的現實。因此,社會邊緣人群成為了「第六代」導演關注的焦點,第六代導演也就成為了邊緣文化的代言人。

審丑意識的萌發

在中國傳統的審美文化中,「美」是有具體的實質內容的,即「德」與「善」。在西漢文化思想著作《淮南子》中有篇名為《說山訓》的文章這樣說道:「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嫫母的美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其德行,西施容貌雖美但「未必貞正」,故而「有其丑」。而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美」也有過這樣的闡述:「美與善同意」。

受西方學者影響,「第六代」導演成邊緣文化的代言人

由此可見,中國文化中的「美」是深深植根於社會規範中的倫理美,具有一定的社會教育意義。這種美學觀念後來在時代更迭中漸漸成為一種審美定勢,影響了中國自古以來文藝創作的審美傳統。

1905年電影傳入中國。作為舶來品,電影的意識形態和創作觀念本應受到西方潮流的影響,但是卻呈現出鮮明本土化特色。深受傳統審美觀念影響的中國電影與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的記錄初衷有了很大不同。

受西方學者影響,「第六代」導演成邊緣文化的代言人

中國電影傾向於「文以載道」的文化傳統,常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揚善懲惡的圓滿結局、悲歡離合的人物遭遇來對人們進行道德教化。所以說在中國電影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的美學觀念一直處在支配性的地位,與此相對應的就是電影人物美與善統一的塑造傳統,而醜惡作為傳統美學觀念的對立面,常常以負面的形象出現在銀幕上。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