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賈崎女兒的生日,因為趕到了周日,賈崎的妻子罕見地下廚做了一頓大餐。
內容未完,請點擊「第3頁」繼續閱讀。
當晚吃過飯,妻子送女兒去學校上晚自習,她這邊剛推開門走出去,那邊賈崎的母親就開了口:
「媽來四個月了,兒媳都沒給我做幾次飯!我用手指頭都能數得過來!就這一次,還是沾了陽陽的光,要不然,我老婆子想吃一頓兒媳做得大餐估計比登天都難!你說,我既然來了,不求兒媳非得多麼孝敬我,至少面子上要過得去吧?這一天天的,話也不願意和我多說,也不管不問我的事,連飯,都不想給我做!就算是我以前哪點惹到了這個兒媳婦,也都過去了那麼多年了,一直記著不放也太小心眼兒了吧!」
老母親說的的確是實話,賈崎也心知肚明,可是,他沒有勇氣再去指責妻子什麼。
當初他結婚,因為妻子比他大兩歲,個頭也不高,家裡還有一個跛腿的爹,母親是處處看不上,不但話說得不好聽,而且啥也不願管,婚禮、酒席都不願意辦;
婚後,為了能儘快買上房子,妻子拼了四年才敢要孩子,可母親呢,對她非但不理解,反而不是挖苦就是譏諷,嫌她沒有女人樣,嫁過來卻生不了孩子;後來妻子生下女兒,母親見是小孫女,拉著臉揚長而去,別說能幫帶孩子了,連月子都沒伺候;妻子在家帶孩子那三年,母親又說她沒本事、吃閒飯、只會花男人的錢,每年過年和賈崎一起回老家,母親和妹妹還總是給妻子臉色看!女兒長大一點後,母親又埋怨妻子不生男孩、斷自家的後,有幾年都不願意見這個「不遭人喜歡」的兒媳婦……
這些年,妻子雖然也曾因為賈崎的家人待自己不公而哭過,但重話、難聽的話倒是沒說過一句,她都能毫無怨言地過好當下,為何老母親就不行了?
想了想,賈崎覺得也沒必要再好言好語地勸母親,他索性把話說開了:
「媽,讓您住家裡養老就不錯了!知足吧!別挑了!我是您兒子,伺候您不是應該的嗎?您不就是要指望我的嗎?何必非得事事要求您兒媳婦呢!您別忘了,您可一天都沒幫過她,按理說她能做到這個地步真的是極大的讓步了!您就為了您兒子我,消停消停吧?要不然,要麼給您在外再租個房,要麼我們一家三口搬出去,咱們保持一碗湯的距離,省得您整天那麼多抱怨的話!」
也許是沒想到自己的兒子會這樣說,老母親愣了半天后,長嘆一口氣,扔下了一句「好!我以後閉嘴!誰讓我住別人家」,再也不說話。
03
賈崎說,他希望母親能看開一點,以後有點改變,至少心要放寬一點,別再總計較兒媳婦怎麼樣了,只要他這個兒子做得到位就可以。
「說實在的,老娘和老婆我都不想得罪,就只想安生地過日子!當然,我也怨不得老婆什麼,我知道她心裡還過不去,她能做到現在這樣,我心滿意足了。我就是希望老娘以後能轉變思想,別再讓我為難就行了!」
其實,作為旁觀者,挺理解賈崎的難處的。
兩邊都是所愛之人,一個是養自己的,一個是陪自己後半輩子的,「得罪」哪一個心裡都會不好受。
但是,實話講,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賈崎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如果以前他能調和一下母親和妻子的關係,如今也不會那麼的騎虎難下。
當然,賈崎的妻子做到這個份上,真的很好了,要知道,換做別的兒媳婦,如果婆婆對她沒什麼情分,不幫一點忙,還只會處處指責、挖苦、給臉色,那婆婆到了晚年,別指望兒媳婦能養老了,能長住兒子家估計都有點困難。
這裡也不是說,兒媳婦不讓婆婆住在家裡,那婆婆就不能住,而是指如果婆媳兩人沒一點情分,有的只是過節、仇恨,那麼,強硬地住在一起只會兩敗俱傷,甚至有可能以損壞婚姻為代價。
內容未完,請點擊「第4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