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他開始發布專輯《之乎者也》,銷量突破了20萬張。
22歲的他,自此在台灣樂壇小有名氣。
兒子「不務正業」的消息,很快就傳到羅父耳朵里。
他將羅大佑叫到跟前,叮囑他切不可走錯路。
父子倆爭執不下,最終以「各退一步」結束。
1980年,羅大佑畢業後分配到台北某家醫院,從事放射科的工作。
因為太過熱愛音樂,因此他僅熬過一年,便悄悄辭職。
二、
1981年,羅大佑首度擔任唱片製作人,製作歌曲《童年》。
這首歌,為他迎來了第一個女友——張艾嘉。
張艾嘉比羅大佑大1歲,兩人之前便有過合作。
那首《光陰的故事》,便是羅大佑為張艾嘉所創。
張艾嘉也憑著這首歌,從此在月壇打響知名度。
彼時,羅大佑還是個未婚的「大齡青年」。
而張艾嘉,則已經嫁為人婦,丈夫是比她大16歲的劉幼林。
曾經,張艾嘉主動追求劉幼林,認為這個男人成熟穩重,是她的真愛。
但自從與羅大佑共事之後,她的感情很快就偏離了軌道。
她喜歡羅大佑橫溢的才華,也愛上了他的坦率和真誠。
而羅大佑,也被張艾嘉的美麗大方抓住了情竇。
只不過羅大佑更清楚第一是到:愛上有夫之婦的,大多不會有好的結局。
相比在愛情面前「怯懦」的羅大佑,張艾嘉擁有「飛蛾撲火」般的勇氣。
為了和心愛之人在一起,她果斷與劉幼林離婚,徹底斷了自己的後路。
從那以後,兩人正式走到一起,過上了甜蜜的同居生活。
愛情是甜蜜的,婚姻卻是苦澀的。
迫於父母催婚,羅大佑不得不向張艾嘉提出結婚。
可此時,張艾嘉的演藝事業正處於巔峰時期,根本無暇經營家庭。
就這樣,兩人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後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1986年,羅大佑遠赴美國,離開了令他充滿情殤的台北。
那段灰色的日子,他將苦痛寄託於歌詞和旋律中,寫下了《東方之珠》、《海上花》等經典歌曲。
次年,「情傷未愈」的他來到香港,決定在這片土地重拾自我。
羅大佑父親是執拗的,他希望兒子懸壺濟世,而非成為一名歌者。
故此,父子倆多年來一直有隔閡。
到了香港後,羅大佑給父親寫了一封長達11頁的信。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