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出現,說明,此地屬於非凡之地。
虎頭、龍頭的方向,正好朝向岷江江口處,這個地方,恰好就是專家裁定的寶藏可能存蓄的片區。
張獻忠的寶藏,莫非真的隱藏在這水流湍急的岷江江口處?
江水混濁到水下的能見度幾乎為零,考古面臨巨大困難,只好另闢蹊徑——圍堰築堤。
什麼叫圍堰築堤?
說通俗點,就是圍出大面積的堤岸,然後用抽水機將圍起來的堤岸里的水徹底抽干,看看江底到底能露出什麼東西?
如果過濾泥沙後還是沒有寶物,那可能還會再擴大圍欄的規模。
這次圍堰築堤的作業面積是兩萬平方米,這個面積在國內國外的考古史上,都是破天荒的。
考古專家們憑什麼花費如此巨大,就認定此地有寶物?難道僅憑村民和小偷此前發掘出來的金錠和銀錠嗎?
在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存放著的村民從江邊撿來的金色金幣銀錠,或許可以證明,考古專家們的賣力,並不是盲目的。
金錠和銀錠放到現在,到底值多少錢?
拿在文保所里存放的凈重740克的純金冊和重1860克的銀錠來說,放到當年,也就是明朝,這個重里的銀錠可以購買一萬公斤大米。
放到當代,這個重量的純金金幣和金冊,在香港文物拍賣場裡,賣出過大約270萬人民幣。
如果這些金幣、銀錠再配上一些花紋和雕刻,那價值可以翻至少10倍,有一枚名為「虎鈕」的金印,被小偷挖出來之後,以800萬賣給了文物販子,下家一倒手,最後賣出了3200萬的驚人天價。
而民間有人估算,說這批已經被挖出來的文物,至少值三個億。
事實上,考古專家和四川岷江邊的村民不是第一批「接觸」過張獻忠寶藏的。
早在咸豐、袁世凱、軍閥割據和蔣介石的時期,都曾有人先後說自己看到過張獻忠的寶藏。
第一次是在清朝的咸豐三年,有大臣說,他曾親眼看到有村民打撈到疑似張獻忠的寶藏,顏色是黑色,寶藏也是銀錠。
彼時,咸豐需要這筆寶藏,來補充軍費,應對各地四起的太平天國反軍。
成都將軍玉瑞,接下了這個重擔,但派出去打撈寶藏的人,空手而歸。
袁世凱稱帝時,也覬覦過張獻忠的寶藏,大坑挖了70多個,河淘乾了幾十條小河,最後啥也沒撈到,還不如咸豐那時候,至少能撈到一枚銀錠。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