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為了戲劇效果,滿足觀眾愛看「大團圓」的心理,小敏媽通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的考驗,最終走進了兒子心理,然而在現實里,恐怕沒這麼容易。
劉小敏追求愛情,為完成夢想和事業付出時間和精力無可厚非,正如她妹妹劉小捷所說:「人首先得學會愛自己,只有自己過好了,才能讓孩子過更好的生活。」
只是在陪伴和照顧兒子這些事上,她真的算不上是一個特別稱職的母親。
母親和「精緻」、「浪漫」等等美好的形容詞本身不是對立的兩方,但往往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被迫將這兩者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女性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只有機會選擇做其中一個。
不過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不可以苛責一個母親「不夠精緻」,也不能說追求精緻的母親「自私」,每個女性都是獨立的個體,她們應該是多種多樣的。
劉小敏既積極又正面,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成功影響到了兒子。小敏在和家駿逛清華校園時,就聊到了她對於工作的追求。「中年北上」,她的勇氣可嘉。來到北京後,她的視野和眼界被打開,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於是人到中年重新歸檔,再次拼搏人生。
金家駿在母親的帶領下,不再一味地承受父親帶來的壓力,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
劉小敏確實只能是劉小敏,但你也只能是你自己,無論什麼樣,都是最好的模樣。
社會不該對女性有模式化的認識,女性自身也不該被身份所束縛。正視過去,接受自己,才是迎接生活百態的最佳方式。
《小敏家》的酸甜苦辣,包含著生活百態。劉小敏和其他女性一樣,是一個兼顧家庭、事業、愛情的普通人,她張開懷抱擁抱著生活帶來的每一個「待辦事項」。
在劉小敏身上,我們看到了母親的另一種形象和狀態,也理解了「先自穩而後愛人」的重要性。作為中年女性,小敏的身份和困局與許多當代單親媽媽有著強烈的共通性,無論是自我還是孩子,都是想盡力維護與得到的。這是一個母親和孩子共同成長、相互陪伴的過程。
家家都有難念的經,即使再難念,也總有辦法念下去,小敏家可以,我們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