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至寶》花費巨大篇幅解讀了書畫藏品蘊含的文人理想追求,玉器藏品寄寓的美好品質與禮儀規範,瓷器藏品追求的審美風格以及建築中象徵的君權天授思想等等。
除此之外,《中華文明五千年》在講述明清時期的文明成果時,還表達了對明朝初期以及清乾隆時期社會發展的肯定與讚賞。
本片由衷地理解古代中國的等級秩序思想、君臣主張與仁義禮治的治國理念。這在其他外國紀錄片中是比較少見的。
比如,片中提到,明朝初年,領導者重續漢統。其強硬的對敵姿態與一項項惠民舉措,既得民心,又使社會經濟與民生水平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明代官窯瓷器遠銷海外、鄭和下西洋擴展海上絲綢之路等也是在統治者的全力支持下獲得的發展成果。
封建專制的統一政權在這一歷史發展階段體現了集權帶來的好處。雖然這一好處在不久之後成為了王朝滅絕的弊病所在。同樣,清朝乾隆時期,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使全中國的珍貴文物由於皇帝的個人喜好而得到收集與集中地保護。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央集權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同時,日本紀錄片也深深惋惜著古代中國由於落後的思想、制度與科技水平而走向滅亡,嘆惋著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黯然失色,再次確證日本道路的正確性。
這一聲聲嘆息既懷著對往昔的敬意,也暗含著自身飛速發展而曾經崇拜的對象早已今非昔比的優越感。
02英美:壓抑個性發展的思想工具
美國、英國製作的故宮題材紀錄片其實也注重對故宮的思想文化解讀。這主要體現在對宮殿形制、人物思想的介紹上。但西方對於故宮的思想解讀,總是伴隨著權力批判。
儒家思想在西方紀錄片的敘述中已經淪為了僵化、停滯的倫理枷鎖,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政治工具。這與中國的現代性話語是如出一致的。由於文化語境的關係,英美拍攝的故宮題材紀錄片雖不能將中國的思想文化準確與深刻地表達,卻不妨礙其抒發好惡。
太過艱深複雜地表達與說教式地填鴨也不易於外國觀眾理解,甚至容易引起睏倦與厭煩的情緒。這時候就需要主持人引導觀眾與自身文化相聯繫,或從更小的角度切入、進行闡釋。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