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英、德三國聯合承製的紀錄片《中國藝術》亦通過故宮中收藏的書畫藝術珍品來透視紫禁城,講述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藝術理念。雖不是專門的故宮題材紀錄片,卻涉及頗多。在此部紀錄片中,故宮是作為中國名字名畫與眾多西洋藝術品的背景板出現的。
本片在第二集簡單介紹了中國傳統的古建築藝術,舉例說明金水河、廣場、漢白玉雕刻石基、太和殿等,無一不象徵和諧、等級、秩序,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相比建築形式,該片更注重解說建築的象徵內涵,著重介紹了故宮宮廷畫院收藏的中西藝術書畫。
並選取了其中不符合儒家道義、權威思想而契合西方藝術精神的中國藝術作品來重點講解,給予了極高評價。例如主持人重點講解了追求個性卻不為主流認可的藝術家如唐伯虎的書畫作品,讚揚他與眾不同的書畫風格、不媚權貴的藝術品格與性格魅力。
顯然,主持人親自否定了前面花長篇幅鋪墊介紹的等級秩序思想,表現其不以為然。BBC拍攝的《從六件瓷器認識中國》從文物的角度來探討中國的文化與思想,探討瓷器形式的中國。
本片介紹的藏品僅有六件,特色鮮明;時長約一小時,篇幅精緻,分配合理,是介紹域外文化的合適形式。主持人向觀眾介紹中國除了有備受西方的推崇的青花瓷外,還創造了許多其他種類的精美瓷器。
這些瓷器不是為了對外貿易而生的。它們的誕生或是為獻給領導者,或純粹為自身賞玩;或是供奉於宮廷,或是擺在文人墨客的書桌上。
本片通過主持人精選出的六件瓷器精品的工藝水平、審美風格、使用人群來映射和講述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與變遷,告訴觀眾關於中國的皇帝、學者、工人和藝術家的故事。
每一件瓷器對應一個主題,分別探討了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優雅的生活情趣、中國人極具神性的祖先祭祀觀念、海上遠洋貿易帶來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國別致的茶文化與酒文化,清朝閉關鎖國受到的慘痛歷史教訓與由此展現出的民族性格弱點,以及中國藝術在傳統與現代、民間與政治的夾縫中艱難探索。
主持人的好惡與態度的轉變在影片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影片的前半段都持一種好奇、欣賞的態度來探索清朝以前的中國文化與;影片後半段則開始摻雜意識形態的解讀,感慨虛假道德對思想的禁錮、批判政治對藝術的妨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