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詩作《失父零丁》中: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傷。這裡的阿爹就包含有父親之意。三國末年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人已經用「爸」代指父親。
此外由於南北朝時北方的遊牧部順勢南下,由此才建立了政權,從而也使得南北文化相互交融貫通。於是在對父親的稱謂上,南北之間的區別不大。南朝大文學家顏延之,就稱呼自己的父親為「君家阿公」。
而在隋唐時期,巾幗英雄花木蘭便稱呼父親為「阿爺」,這才有詩句「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對於父親的稱呼並不統一,如果將當時對於父親的稱呼放到現代,許多人肯定會產生較大的誤解。
例如,如果我們將父親稱為阿爺,那麼肯定會貽笑大方,因為在人們對潛意識當中爺這個詞語表示的就是爺爺。但從父親有如此多的稱謂這一現象來看,就可以看出隋唐時期文化的融合與多變。
後來到了元朝,女真族統一了天下,而在女真族中,他們又將父親稱謂「阿瑪」。在經典電視劇《還珠格格》中就可以看到,五阿哥永琪就經常稱呼父親乾隆皇帝為「阿瑪」。「阿瑪」一詞,就是女真人對父親的尊稱。
後來在明代時期,文人王文龍在《龍興慈記》一書中也有不少關於巴巴的記載,書中這樣寫道:「季巴巴、王媽媽,聖祖(朱元璋)微時有恩鄰人也。」、
句子中的季巴巴一詞就印證了這一辭彙在明代時期已經開始用作書面語,以此來表達對父親的稱呼。
那麼「爸爸」這個稱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起的呢?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早在清末民國時就引起了許多的學者的關注。在根據專業的語言學院教授宛磊的考證,發現其實「爸」這一稱呼出現的時間較晚。
在三國時期時,張揖撰訓詁書《廣雅·釋詁》時方見收錄;六朝梁時期,蘇州人顧野王撰《玉篇》,對這個字做了簡單明了的解釋:「父也。」說明當時對父親的稱謂記載其實是很少的。
如果將爸這個字從其結構來看,可以將「爸」可以拆分為「父」和「巴」。可能大部分人都認為這個字是近現代才出現且流行的,大家可能完全不能將其通過象形字來理解它的含義。
但其實「爸」這個對父親的稱呼,至少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的歷史演變是十分悠久的。它在上古漢語中的讀音就是「ba」。
此外,有意思的是,「巴」這個字在古代,字形像是一條大蛇昂起頭顱,準備吞食某些東西。再加上蛇頭很像是男性的生殖器官,這兩部分放在一起,意味著親身之父就是「爸」。
也有人表示「爸」會從「巴」的讀音,則是因為這能表現出對父親的巴望和期望。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