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來源是這樣演變的,那麼爹字呢?
首先,從體的上下結構來講:「爹」可以拆分為「父」和「多」。而「多」指的就是「多子多孫」,在古代,只有三個以上孩子的父親才能被稱為「爹」,其他情況在嚴格意義上都不能說是「爹」,這是古代人們對於爹的劃分。
同理可證,「爹」和「侈」在造字上是接近的,首先從字形上和字的構成上可以看到兩者是十分相似的。
而「侈」卻經常和「奢」在一起表達浪費的意思,而「侈」是單人旁加一個「多」,意思就是一個人身後跟著多個僕從,從而可以聯想到這樣的人在古代多是身份地位較高,家境較為優渥的人。
那麼同理,從字的結構來觀察:「爹」就是有多個孩子的父親,「父」在」多」的上面,寓意著父親是可以給孩子遮風擋雨的存在。
再者,古時從母系社會過度到父系社會時,由於男人表示的是一個家裡面最主要的勞動力,因此大家都想多子,而也正好印證了爹有多子之意。
因此古時多將父親稱為爹就是由於希望自己家族能夠多子,這樣一來,家裡面的勞動力就能更多,家族就能夠不斷延續下去了。
那麼「爹」和「爸」有什麼區別呢?雖然「爹」和「爸」都代表父親,但兩者卻有較大的差別。一個是「古時的父親」而另一個是「現代的父親」,這區別可不就是很大了。
從親子關係的層面上來講:「爸」這個字其實更強調父親和孩子之間的親緣關係,而「爹」則主要指多個孩子的父親,且前文我們也有提到,在中國古代,父親若要被稱為「爹」,至少要有三個甚至以上的孩子。
第二,是從「爹」和「爸」在內涵上來看,「爸」更加符合現在這個時代,爸爸一詞是孩子從一出生到會說話這個過程中首先學習到的詞,而不是爹。
第三,反觀爹這一詞,它早已在人們的固定思維中變成了古代稱呼的代名詞,而爸比於「爹」顯得更加親昵,也更加朗朗上口,因此現代人一般都會用」爸爸」來稱呼自己的父親。
那麼爸爸一詞是何時才「打敗」其他稱呼而成為主流稱呼?事實上真正讓「爸爸」成為對父親的主流稱謂,是因為普通話的普及和統一。
以前,在各個地區還有方言時,人們叫的爸爸口音都參差不一,經過數據記載表明: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爸爸的稱呼只分布在134個方言點中的39個點上。
而在普通話普及之後,人們受到以普通話為標準的大眾媒體的影響,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爸」這一稱謂已擴散分布至各大方言,因此現在已成為對父親最流行的稱謂。這時爸才成為人們口中都叫的一種稱呼。
而古代人們稱為爹爹就是表達許多孩子的父親,從象形字這一層面就可以深刻體現出來,這也不難比較出,為何現在人們叫爸爸而不叫爹爹了。
文章來源: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