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50多位阿嬤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如今她們怎麼樣了?

2022-12-11     言諾     6963

25年前,50多位阿嬤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如今她們怎麼樣了?

可能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人老了無疑就是兩個選擇。要麼去花錢就能住的專業養老院,要麼就是和自家兒女待在一起。但是除了這兩種選擇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養老方式呢?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了一棟樓之後,他們在一起獨自過了20多年的養老生活,而他們的養老方式也引出了一種新的理念:抱團養老。

25年前,50多位阿嬤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如今她們怎麼樣了?

一:慈州養老院的發起人。 1995年,上海老太浦逸敏與兒子擠在了不到幾十平米的房子裡。這一家三口像是大多數老年人會選擇的養老方式一樣,就是待在家裡養老。

但是這種方式卻慢慢迎來了各種弊端,比如母子之間的代溝太多,沒辦法找到共同話題。兒子白天要上班晚上回來很晚,他們沒辦法進行精神交流。即便是在休節假日時,這個家也顯得非常冷清。

浦逸敏是一名中醫,生活理念是吃啥都要平淡一些,把金錢觀念看得又比較淡薄。 所以她與兒子那種快節奏的生活完全融合不了。

25年前,50多位阿嬤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如今她們怎麼樣了?

當浦逸敏想要吃點青菜時,就得考慮兒子又比較喜歡吃高油高熱的,時間一長, 母子倆連吃都吃不到一塊去了。

雖然代溝大,但是母子連心相互疼惜的時刻也是有的。比如說浦逸敏睡眠比較輕,她在睡覺時希望能夠擁有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不受到干擾。

而她忙於工作的兒子,晚上回來時為了不折騰出動靜,他非常體貼的把自己的床從母親房間的隔壁搬了出來。他睡在了客廳里,偶爾也會直接躺在沙發上,連澡也是在第2天才洗。

浦逸敏看到這番景象之後,開始懷疑自己的養老方式是不是選錯了?

25年前,50多位阿嬤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如今她們怎麼樣了?

二:在家養老並不適合全部老人。 母子倆雖然對彼此壓根沒有任何怨言,但這樣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卻讓大家都很難受。於是浦逸敏開始想著轉變自己的養老方式,她也在攢錢,還說要到一個專業的養老院裡去,不給兒子增添負擔。

但是一看當時各大養老院的新聞之後,浦逸敏又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在養老院裡呆得慣。

從1995年到1997年,浦逸敏一直在收集關於社會上的住房信息。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