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她得知 上海嘉定某村132號有一棟以前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樓房,雖然只有二層房屋,建築也偏老舊化,但是足夠她居住了。
於是她趕緊按照地址找了過去,發現這座鄉村雖然偏僻,交通也不發達,房子也很老舊,但這2層小樓足足占地面積200平方公尺。 而當時的售價在老人眼中看來也很理想,因為不超過5萬元。
於是浦逸敏心動了,她想著把這棟樓買下來給兒子騰出空間,這樣雙方也許能夠可以生活得更好。
但是浦逸敏發現2層小樓看上去小,但是房間多,如果僅僅只是她和老伴搬進去居住的話,那顯得太孤獨了。
於是浦逸敏想著,倒不如把身邊同齡的、志趣相投的、平日裡能夠聊得開的老友們接過來一起住。這樣不僅不孤單了,還能夠相互有個照應。
三:50多名老人共創慈州養老院。 報名要搬進這座小樓的老人也越來越多,大家為了不給浦逸敏增添負擔,自發地說要給小樓捐款。有人雖然只出了10塊錢,也有人能一口氣拿出3000元。
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這些願意抱團在一起養老的老人們順利地進入了這棟小樓。
從今以後這里就是他們的家了,於是每位老人都十分激動的想要布置好這個新家。
他們種上了花,開墾了一片荒地養上了菜。
還免費地為這座村莊的其他老人們提供服務。比如說接送孩子,督促孩子寫作業,給村民們接著開藥...
老人們力所能及地在做著他們能夠給出的回報。
而這些老人的故事很快也引起了轟動,來自以上海為中心的社會力量很快紛紛捐款捐物給到他們。當記者詢問老人所居住的這棟小樓有沒有個名字的時候,他們開始認真的想著要給這棟樓取個有愛心的名字。
於是慈州養老院誕生了,而這個名字的意義就是慈舟共濟,天懷大愛。
四:慈舟共濟,天懷大愛。 當養老院的設施得到完善之後,這些老人還是堅持要過清貧節儉的生活。比如說用水就在附近鑿口井,關於社會捐來的錢他們除了買一些生活用品之後,就把多出來的錢財捐給十字會,專門用來救濟那些患了病的貧苦學子。
抱團養老的優勢很快被彰顯了出來,也許是因為年齡相仿,經歷相同,而他們又在年輕時早已熟悉,所以在一起時能夠有很多說不完的話題。在吃飯、玩游戲、打發時間等方面能贏得的共鳴更多。
哪怕是離開了子女,他們也依然能夠感受到快樂。而且這種熟悉的氛圍也讓老人們覺得不再拘束,那時的他們都有一種輕松感。
但是抱團養老的缺陷也不容忽略,以慈州養老院為例,每個老人心中對於這種生活都有過不滿的瞬間。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