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抱團養老也有弊端。 例如劉彩珍老人表示:自己並不是慈州養老院中的一員,但她因為感受到了這群老人的善意,於是自己從隔壁的村子裡趕來為大家做飯。
可是做飯時放多少鹽放多少醬油,這些事情養老院的發起人都要詢問。 如果超過養老院的預料的話,劉彩珍老人還會被說,讓她不要太浪費。
於是劉彩珍便覺得自己很尷尬,她說:「一次兩次就算了,時間久了之後都不知道還要不要去做飯了,我也沒拿他們的錢,只是說的時間久了心裡還怪不舒服的。」
此外還有一位張姓老太太,她在年輕時就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收入也很穩定,年老退休後能拿到的退休工資十分讓人羨慕。
但她進入了慈州養老院後,卻再三提出自己不想過那種極其節儉的生活,覺得該花的錢應該花,畢竟年輕的時候吃過的苦太多了,老的時候想享享清福,大家應該對她有所理解才對。
可是作為慈州養老院的發起人,浦逸敏老人認為:如果張阿婆帶頭要在慈州養老院內過上奢靡的生活的話,很有可能會帶壞本有的清貧風氣。她倒覺得如果老人手中有錢,完全沒必要大把花錢,而是應該把錢花在更有用的地方。
人一多,七嘴八舌,觀念不和這些問題就容易顯現出來。有一些老人也是因為受不了這樣的摩擦,而搬離了養老院。
六:當年的50多人最後都走了。 但浦逸敏老人身邊越來越多的老人離開了這里,也並不完全只是因為意見不合。 截止2017年,慈州養老院只剩下浦逸敏老人一人,這原因還必須得提到生離死別。
其實在最開始時,浦逸敏老人作為該活動的發起者,她就宣稱任何老人都可以加入這家養老院,但前提條件就是老人的身體情況必須得健康。
因為養老院的位置處於鄉下,交通不算很發達。如果申請者的健康都沒辦法保證,那老人突然發了急病,就一定會因為交通和信息不發達而耽誤了救治的時間。
這雖然保證了申請者在入住時的身體健康是合格的,但是誰能想到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各位老人的身體情況還是會慢慢變差。 於是有一些老人的家屬便紛紛打來電話,讓其他老人幫忙勸勸自己的父母,趕緊搬離養老院到城裡住在孩子們的身邊,讓這些老人能夠接受更好的救治。
其中就有一位叫做徐鳳英的老婆婆,她表示自己很喜歡這種抱團養老的方式。因為有人陪她說話,還有人帶她到周邊散步旅遊,覺得這種生活方式要比自己待在兒女身邊更加愜意。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