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資助山區一男孩13年,男孩公派出國留學,男子:他不是我兒子
自小被人收養的朱明遠,在一家公司就職。13年前去山區的貧困村幫扶時,認領了一名貧困學生。原本是一件好事兒,然而,卻被人認為資助對象是他自己的孩子,頓時在公司引起的軒然大波,無奈之下,朱明遠只能自證清白,然而,事情發展,還是超乎了他的意料……
兩歲那年,朱明遠的父母因車禍不幸雙雙去世,養父和他的父親是戰友。養父母一直視為親生,朱明遠考上大學後,養父才告訴他被收養的消息。朱明遠聽到這個消息後,也是百感交集,原本他大學畢業後,可以選擇到南方城市發展,但是,他選擇回到武漢,擔起照顧養父母的責任。
朱明遠進入了武漢的一家大公司,工作非常努力,短短几年間就得到了提拔。此後朱明遠結婚、生子,日子過得平靜而安逸。
13年前,公司組織中層幹部,到某山區開展幫扶工作,他們來到一所山村小學。一位領導說,採取自願原則,認領一名家庭條件差的學生,作為資助對象。朱明遠就從學校提供的資料和照片中,選擇了一名叫劉昆的男孩。
劉昆的父母都是身體有殘疾的人,靠低保過日子,當時劉昆11歲時,學習很努力,但是,因為家庭條件差,一直面臨著輟學的危險。課餘和假期,劉昆一直在撿拾塑料瓶和廢紙掙錢,甚至還用掙到的錢,給父親買藥治病。
圖文無關
這是一個很勵志的孩子,所以,朱明遠第一眼看到這個資料時,就覺得這個孩子,今後應該有出息,而且從照片上看到那個孩子,他都有一種親切感。
幫扶了幾個月後,當初一起幫扶孩子們的中層幹部一起回訪,朱明遠和他的同事一起去了劉昆的家。之前,他就覺得自己和這個孩子很有緣分,真正走進劉昆家見到劉昆時,同事們都說劉昆和他長得很像。
劉昆是個性格外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很會來事兒,和劉昆見面後,朱明遠對這個孩子的好感,又增加了幾分。看到他家裡實在困難,除了單位補貼劉昆的學費和生活費外,朱明遠自掏腰包,每個月拿出200塊錢,讓劉昆貼補家用。
劉昆也挺喜歡這個熱心的叔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給朱明遠寫一封信,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還有家庭情況。劉昆也是個聰明的小傢伙,字雖然寫得差點兒,文筆卻不錯,每一次讀到小傢伙的來信,朱明遠都覺得挺開心的。
劉昆上初中前的那個暑假,朱明遠親自開車,去劉昆的老家,把他接到武漢,想讓他在城裡玩幾天。
接到劉昆後,朱明遠叫上妻子董淑琴、女兒朱涵一起到餐館吃飯,女兒和劉昆同歲。朱明遠發現妻子見到劉昆的時候,臉色頓時就變了,整個吃飯的過程,一句話都沒有說,好在女兒和劉昆有說有笑,倒也沒有引起劉昆的特別注意。
圖文無關
晚上,等兩個孩子都睡覺後,朱明遠就對妻子說:「你不喜歡劉昆?你看你那那冷冰冰的臉多尷尬,他都不敢看你。」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一聽這話,董淑琴立即就生氣了,冷笑道:「你老實告訴我,這個孩子是不是你的?」
朱明遠笑道:「你說笑吧,他是我孩子,如果真的是我的孩子,我會很高興的。這是我的資助對象,單位安排的,你去問問我單位的人,他們都能證明。」
董淑琴卻根本不相信:「我一眼就能看出,劉昆就是你的孩子!」
「我這些年的行蹤,還不是被你掌握得一清二楚,我哪裡有那個膽兒?淑琴,別鬧了,我用人格擔保,和那個孩子沒有一點兒血緣關係,否則,天打雷劈…… 」
董淑琴也不是一個不明事理的人,見朱明遠說得那麼認真,心裡也信了幾分。
和丈夫結婚這麼多年,他知道朱明遠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工作努力,在單位口碑也好,對家庭也很負責。而且,還是一個大孝子,對養父母特別的好。
此後幾天,朱明遠陪著劉昆和女兒朱涵,一起在武漢遊玩,劉昆沒有來過大城市,面對各種見都沒有見過的娛樂園,別提有多興奮和開心了。
不過,帶著劉昆一起外出,讓不少熟人認為朱明遠和劉昆是父子關係,有一些熟人當面打招呼時,更是直接說「兒子都長這麼高了?」最初朱明遠還解釋一下劉昆的身份,後來乾脆懶得解釋了,反正在他眼中,劉昆跟自己的孩子差不多,他和這個小傢伙很投緣,他有時候甚至想,乾脆收養了劉昆。
當然,朱明遠只是想想,劉昆可是他們家的頂樑柱,他想收養劉昆的父母肯定不會同意,而且,他也擔心,自己畢竟是公職人員,真的收養了劉昆,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朱明遠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作為公司的中層幹部,紀律作風對於他們而言雖然不如行政單位那麼嚴格的,但是,也會作為提拔任用的條件。
在半年後的一次提拔中,朱明遠意外落選了,他感到很詫異,於是,就找到了公司分管領導,想問清楚,這位領導自然不會當面說他有問題,而是側面提醒他,工作能力重要,紀律作風同樣重要。
領導還特別把「作風」二字的語氣加重一些,朱明遠立即想到什麼,但是,他並沒有太在意。原本擬提拔他和另外一個人,那個人的資歷比他老,工作能力也還可以,而且他深信「清者自清」,所以並沒有多做解釋。
不知不覺中,又過了三年,劉昆讀高中了,中考的分數全校排名第三,朱明遠覺得把劉昆放在縣城讀高中,可能會影響他以後考大學,畢竟那所高中歷年高考的成績並不出色,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沒有出過一人。朱明遠就把劉昆弄到武漢一所重點高中讀書,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
那一年,朱明遠再次面臨提拔,在公司的呼聲也挺高的。然而,公示名單出來之後,依然沒有朱明遠,這讓朱明遠十分納悶。
上一次提拔,朱明遠失去機會,他沒說什麼,在此後的三年中,工作一直很敬業,而且,他領導的部門,這三年的各種考核和業績都是名列前茅。最讓人感到氣憤的是,公司傳言他有「私生子」,顯然這一次沒有被提拔,與這個莫須有的「私生子」有著莫大的關係。
朱明遠直接找到了公司一把手,一把手並不承認沒有提拔他的原因,是因為傳言中的「私生子」,即便是這個原因,一把手也不會把「捕風捉影」的事情,拿到桌面上。朱明遠和一把手的談話,自然沒有結果,他就有些不服氣,又找到了上一級的領導。
之前,朱明遠已經和劉昆做了親子鑑定,鑑定的結果顯示,他和劉昆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為了保險起見,他還去了兩家鑑定機構,結果都是一樣的。
然而,朱明遠的舉動,卻讓公司的領導很生氣,認為他這是「不服管理」,一時間,朱明遠成為了公司的「反面典型」,不僅沒有得到提拔,還把他從之前的重要部門調到了下面的二級單位。這樣的結果,讓朱明遠感到詫異,也顯得很無奈。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妻子看到朱明遠的情緒不對,就安慰她說,「當官能當一輩子?再高的職位,總有一天要下來的。以前辛辛苦苦,加班加點,最終又如何?如今兩個孩子都上高中了,你倒是可以抽出時間,好好的為他們做好後勤服務,如果他們都考上名牌大學,到時候,自然有人為你歌功頌德。」
朱明遠覺得妻子說得有道理,就不再糾結這個問題,反而放平了心態。因為新的崗位,事情沒有之前那麼多,所以,閒暇的時候也就多了起來,他有了充足的時間,陪伴兩個孩子,給他們當好後勤部長,照顧已經在家頤養天年、享受天倫養父母。
一家人的生活,又恢復了平靜,當初,在單位風風火火的朱明遠,漸漸的淡出了很多人的視線。
圖文無關
劉昆和朱涵二人沒有讓朱明遠失望,劉昆考上了武漢大學,女兒朱涵上了北大。
這件事兒,立即在當地引起了轟動,一些媒體紛紛要來採訪朱明遠,都被朱明遠拒絕了,他還是喜歡低調的生活。然而,還是有一些媒體記者,從側面了解到了,不僅朱明遠的女兒考上北大,更勁爆的是他幫扶的對象考上了武大。消息一經刊出,頓時引發了轟動,那可是扶貧的典型案例。
當初和朱明遠一起幫扶的認領孩子的有7人之多,但是,另外6人認領的孩子,有的已經輟學,有的雖然孩子讀書,但是成績平平,遠遠沒有朱明遠這麼用心的把一個孩子培養出來。這件事兒,也引起了位於上海總公司領導的關注。
沒有意外,朱明遠從二級單位回到公司,還被提拔為公司副總經理。原本總公司在翻出朱明遠以往的業績時,發現他是一個人才,準備調往總公司任職,待遇比在武漢要好。
朱明遠婉言拒絕了,他的養父母和家人都在武漢,這幾年的低調生活,讓他更加明白工作要緊,但是照顧家人也同樣重要。
重返重要崗位的朱明遠,沒有沾沾自喜,很平靜地接受了新的崗位。
朱明遠依然很敬業,上任以後,竭力推動公司的外貿工作,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與往年擔任職務後不一樣,朱明遠推掉了很多非必要的應酬,把更多的業餘時間,留給了養父母和妻子。
劉昆每個周末,依然會回到朱明遠的家裡,聽取朱明遠的教導。
在劉昆的心目中,這個朱叔叔不僅心地善良、而且是特別有本事,是他學習的榜樣,他的人生之路,幾乎都是朱叔叔幫他鋪墊的,沒有朱叔叔,不會有他的今天,他打心底里感激朱叔叔。
當然,劉昆之前是知道朱明遠因為他,提拔被擱淺,甚至還被下放到下面的單位,他表面上沒有做什麼,實際上,在考上武大之後,他接受了一些媒體的採訪,為朱叔叔正名的。當然,他知道朱叔叔喜歡低調,並沒有告訴朱明遠,他接受採訪的事情。
看到朱叔叔已經貴為公司的副總,沒有得意忘形,依然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而且一直把自己當成普通人,照顧家人,劉昆的心中對朱叔叔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覺得朱叔叔才是真正的高人,所以,他很樂意聽朱叔叔的教導。
劉昆在大學期間並沒有放鬆學習,依然非常勤奮和努力,後來被保送去了國外留學。朱明遠的女兒在大學畢業後,已經考上了研究生。
圖文無關
一起由幫扶而引發的感人故事,主人公朱明遠,因為幫扶對象和自己長得像,而被別人誤以為是「私生子」,失去了兩次提拔機會,面對這種「不公平」的待遇,他沒有鬧得天翻地覆,只是聽從了妻子的建議,放平心態,默默地接受現實。
然而, 朱明遠並沒有因此而沉寂下去,幫扶對象考取武大,這個漸漸被人遺忘的「人才」,終於引起了總公司的關注,破格提拔為公司副總,成為了公司最閃耀的那顆星星。重新「崛起」的朱明遠,沒有高調歡呼,依然是低調做人,把業餘時間,留給了親人。
朱明遠的經歷,可以用詩人尼采的一句話來形容,「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生中經歷一次甚至多次磨難,都是有可能的,關鍵是在經歷磨難的時候,是否能和朱明遠一樣,放平心態,把磨難當磨礪,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平靜的應對。或許,生活不一定會按照每個人的預想那樣發展,但是,只要肯努力和奮鬥,不斷鞭策自己,穩紮穩打,終究會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