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張曉靜家那邊的習俗,新姑爺第一年去拜見岳父岳母,都會收到紅包。但張曉靜的父母覺得兩個人在外面也掙下錢了,這錢也就不用給了。對李俊英來說,家裡那邊沒有這個說法,所以他覺得紅包可有可無。
張曉靜雖然不滿,但大過年的,李俊英也不覺得有什麼。她也沒有拿這件事情當回事。
春節到了
一年過去了,又到了春節的時候,小兩口早早的收拾東西,打包回來娘家。還是跟第一年一樣,在張曉靜家附近的酒店開了間房。
這次春節回去後,兩人跟著岳父岳母一起出去置辦年貨,都是張曉靜和李俊英出錢。過年時,兩個人還給侄子侄女發了一大筆壓歲錢。對於這些支出,兩人也沒有什麼意見,畢竟張曉靜在外面一年也就這個時候盡點孝。
但後面張曉靜家裡面請別人吃飯時,張曉靜家的大姑,二姑以及老姨等人滿滿坐了五六桌。張曉靜的父母也要小兩口去結帳。張曉靜覺得應該大哥出錢,但當時當著一眾親戚的面,自己母親讓自己付錢,張曉靜也不想讓大家都很難堪,便吃了這個虧。
兩人準備回家前,張曉靜有次去娘家,大嫂不知道在跟婆婆抱怨紅和李俊英兩個人小氣,掙那麼多錢,就給孩子這麼點壓歲錢。張曉靜母親也說,張曉靜現在是嫁出去了,心裡也不想著咱們家裡人了。光會給婆家拿錢,前幾天叫她掏個吃飯錢,都磨磨唧唧,不願意給。
張曉靜聽了這話,氣急,也沒有跟家裡面打招呼,就跟李俊英兩個人收拾東西回自己家了。
對於小兩口子的不告而別,張曉靜父母覺得很不滿,張曉靜連走都不跟自己說一聲。當真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人回家後,粗略的算了一筆這次回張曉靜家過年的開銷。置辦年貨和請客的錢加在一起,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且兩人為了早早回家,李俊英請了很長的假,之後三個月都沒有假期。這之後李俊英整整加了三個月的班,才把春節花的錢掙回來。
結婚第三年,快過年了,張曉靜小兩口還沒有回來,父親便給張曉靜打電話說「閨女,過年咋不回來」張曉靜回道,「回不起,去年回來我老公加了3個月班。」說完便掛斷了電話。
但當時馬上就要過年了,張曉靜父母也沒有辦法。
矛盾升級
這次春節張曉靜和李俊英兩個人便沒有回去,在李俊英家裡過的年。張曉靜作為一個年輕人,也時常在朋友圈曬自己的春節生活。
雖然張曉靜父母不會用微信,但大嫂會,大嫂看到她的朋友圈就會給張曉靜父母看。張曉靜父母便覺得張曉靜這次不回來,心裏面更加想著她的婆家。照片上,張曉靜抱著婆婆笑的很開心。
大嫂也時常跟婆婆抱怨,說張曉靜這次不回來,是不是不想給兩個孩子壓歲錢,孩子怎麼說也是她的侄子侄女呀,張曉靜對李俊英的侄子那麼好。到了自家這裡,一分錢都不想掏。
張曉靜父母跟張曉靜之間的間隙,慢慢的越來越大。
第四年,張曉靜兩年沒有見自己的父母,心裡也很是想念,而且父母也時常打電話,想讓自己回去過年。小兩口便回張曉靜家了。
回家後,張曉靜父母經常拉著張曉靜說話,話里話外透露著一個意思,家裡可是供了你這麼多年呢,現在嫁了不能忘本。婆婆跟你再親,都隔著一層。
張曉靜聽了這話,她替自己和李俊英感到不值。兩人雖然在外打拚,但每個月,夫妻兩人都會給父母錢,即使之前鬧得不愉快,但給父母的錢從來沒有斷過。父母仍然覺得自己很小氣。還想讓自己拿錢補貼大哥家。
她便回了酒店,春節也不過了,兩個人收拾東西,回了自己家。之後,張曉靜的父母聯繫她,在電話里也是惡語相向。她便拉黑了兩人的電話。兩家人之間逐漸不再聯繫。
作為父母,應該體諒兒女在外生活的不容易。不應該只看到自己眼前的生活,兒女的陪伴固然很重要,但不應該一味的讓兒女待在自己的身邊。更不應該以此為理由說孩子們不孝。把「不孝」這兩個字,狠狠的扣在了孩子們的身上,甚至說他們是白眼狼。
在傳統中國人的思想當中,「不孝」是一個很嚴重的罪名,在古代甚至能夠判刑。孝敬父母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但這並不意味著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完全失去自我。甚至在孝敬父母的過程當中,犧牲自己家庭其他成員的利益。
同時作為子女,即使在外的工作和生活並不如意,也應該時常跟父母聯繫。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不用面對面,兩個人之間也可以交流。要多跟父母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