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兒媳婦說話聲音很小,可是我還是聽到了,當時我感動的不知道說什麼才好,最後孫子高高興興的回到桌子上吃飯了,兒子和兒媳婦一直在給我夾菜,看著兒子一家三口,我覺得特別的幸福,我想,此生能有這樣的兒子,是老天對我的眷顧,我應該知足,兒媳婦還這麼孝順,我還有什麼不放心呢?後來回老家之前索性直接拿出了三十萬,都給了他們。
人老了,只要兒女孝順,留錢幹嘛啊?大家說對嗎?
父母是世界上最無私的人,他們撫養我們長大,教育我們做人。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嘔心瀝血,任勞任怨。他們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我們。出門在外,衣食冷暖,都在他們的惦記之中。父母恩情大於一切,我們要終身回報,莫要不孝。
行攝周六,一行人來到豫西三門峽陝州的一個村子。一路走著,沿途遍地可見坍塌廢棄的地炕院,一片荒蕪破舊,想來居住的地坑院現在已經特別少了。走了好一會,看到了一顆梨樹,一個老奶奶正坐在窯洞口洗碗呢。老人家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她60年前從安徽逃荒嫁到河南,如今已經87歲了。我們一起來回憶她這些年悲喜交加的生活。
就在幾個人站在地坑院上面拍照的時候,走過來了一位大叔。一番交流過後,知道了我們的來意,大叔友好地和我們拉起了家常。 大叔說,我們剛才看到的那個老奶奶是他的老母親,因為住慣了地坑院不願意搬上了,自己住在這院子上面,他平時的任務就是照看老母親,談起了老母親,大叔說老母親其實是他的養母,當時養母來到他家的時候只比自己大了14歲,今年已經87歲高齡,身體倒是挺硬朗的。
大叔說他這個養母,年輕時是個苦命的女人,一個人帶著孩子從安徽老家逃難過來的,當時養母27歲。大叔的生母去世得早,父親一人拖著三個年幼的孩子,可想而知,日子肯定是過得異常艱難,一個家裡,沒個女人收拾,肯定是一團糟。後來就在鄉親們的撮合下,父親就和養母還有她的孩子,大家在一起搭夥過起了日子,如今已是整整60年過去了。
聊著天,大叔帶著我們參觀了窯洞。大叔高興地說,這個窯洞還是以前自己結婚時候的婚房,當年養母用紅紙剪的窗花,時隔多年,依然清晰可見,並沒有破損模糊,看著還是那麼的喜慶。大叔說,這個院子已經有100多年了,住了好幾輩人了。住著又舒坦,夏天時候,比開著空調還涼快。
這時正在洗碗的老奶奶,看到我們這麼多人,不知道在說什麼呢,這麼熱鬧,也在旁邊搭起了腔。可能是有些耳背,很多時候有些溝通不了,老奶奶看著特別和藹可親一臉慈祥地看著我們和她的孩子在聊天,手裡卻不停地在幹活,87歲的老人家雖然背都駝了,還是那麼勤勞,忙活著。 可想而知,她年輕時候,一定是位勤儉持家善良賢淑的農村母親,操持著一家老少的日常家務。
大叔說,父親比養母大了近20歲,好多年前就不在了,養母是他家的功臣,在他們家是勞苦功高,沒有養母就沒有現在他們弟兄三個的今天。
內容未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