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後,回憶起當時張藝謀的背影,仍有工友覺得「那真是非常尷尬的場面」。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八年。到後來講話人都說煩了,也不再遮遮掩掩,議程開始前直接說「張藝謀,你先出去吧。」
集體經濟熱火朝天,正是集體被推崇至一定高度的年代,而張藝謀卻被集體拒之門外,可想而知,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
但這還不是最難熬的,最難熬的或許是改革開放之前的十年。作為相同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在電影《歸來》中出演的陳道明就曾表示,在那個時代被裹挾的男主角陸焉識,是距離自己最近的銀幕形象。
半夜雜亂的敲門聲驚醒一家老小,還是孩子的陳道明懵懂望向母親,母親只有一句:「來了」。短短兩個字中,有命運迫至眼前的無奈,也有無奈之下無限的恐懼。「你根本不知道我們面對的是什麼」。
張藝謀舊照
這些都深深烙印在那一代人的心中,更何況是本就出身複雜的張藝謀。他還記得有一次,自己在家裡床底下,撿到一個國民黨軍官制服上的扣子,上面印著青天白日旗,他拿去給奶奶看,遭到劈頭蓋臉一頓痛批。
這樣的事情多了,張藝謀在生活中,逐漸養成了小心翼翼的行事風格,做什麼都不張揚、不冒頭,跟著別人身後「隨大流」。他試圖將自己淹沒在集體之後,因為只要這樣,在當時才是安全的。
就像是有一段時間,他電影里,在宏大背後,被消失、隱匿起來的個人。
一切為了生存
棉紡廠的工作辛苦,張藝謀做搬運工人,常常要三班倒。但更辛苦的,可能是內心。壓抑久了,他總覺得對生活不甘心。
1978年,趁著高考恢復的東風,張藝謀想為自己重新謀出路。「現在的人拍電影,是心中已經有了夢想,我那時候可不是,純粹是有個大學讓我上,我就不當工人了。」
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張藝謀甚至還想過報考畜牧專業,因為當時他年紀太大,已經超過北影招生標準。
在北京電影學院讀書的張藝謀
但好在張藝謀沒有放棄,他想了各種辦法,甚至給時任文化部長寫了一封長信,附帶了30多張自己的攝影作品。當時還沒人知道,這30多張攝影作品,是張藝謀在六年前,用賣血買到的照片機拍攝的。
時任文化部長收到照片之後,很欣賞張藝謀的才華,破格錄他為攝影系旁聽生。
上學第一天,老師放了兩個電影,一個是音樂傳記片《翠堤春曉》;另一個是法國60年代犯罪喜劇電影《方托馬斯》。影片中的直升飛機、比基尼女郎,讓張藝謀陷入一種前所未有的暈眩,顛覆了他對電影的想像。
在此之前,他僅看過八個樣板戲,還有《賣花姑娘》那樣的革命電影。
這兩場放映,讓張藝謀覺得自己有太多東西要學。彼時張藝謀28歲,在時間上,自覺比別人落後一大截。身邊同學17、18歲,看起來還很是無憂無慮,「我就不是,我完全是有一天算一天。」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