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常言道:養育之恩大於天。在處理與父母的關係之上,外界始終都帶有一個刻板印象,父母命不得不從,父母言不得不聽,若是誰在外頭說道了自己的父母幾句,那他必然會背上「不孝子」的罵名。
但凡事都沒有絕對性,畢竟某些父母的所作所為,早已經超出了子女能夠容忍的最大極限。而當和至親之人走到「仇人」的地步時,作為子女的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姜大姐今年48歲,兒子成績好又懂事,丈夫也是工作努力且顧家,原本這應是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但自從將78歲的老母親從老家接過來後,姜大姐家的寧靜徹底被打破。
母親仗著自己年事已高,對她這個女兒是百般挑剔,一會兒是嫌飯菜不合胃口,一會兒又稱女兒還是比不上兒子,這讓整個家都鬧的雞犬不寧不說,姜大姐聽著也是寒心不已。
實際上不僅僅是如今,自小母親就瞧不上她這個女兒,即便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母親重男輕女,只念兒子好
從古至今,「重男輕女」的觀念在社會上就從未有消散過,一些父母自始至終都認為,女兒嫁出去就如同潑出去的水,兒子才是能給自己養老的保障。
正因為這種說法的廣為流傳,不少父母對待女兒和兒子完全就是兩個極端。
有些家庭從小給兒子精緻的生活條件,對女兒卻是「散養」狀態;有些家庭把女兒當「備用品」,兒子一有難就讓女兒出面幫扶,俗稱「扶弟魔」。
但這些父母或許永遠也意識不到,他們的區別對待,會讓女兒自小就在心中生出怨恨的種子,姜大姐就是「重男輕女」社會中的犧牲品。
姜大姐的母親育有一兒一女,要養老自然也是兒子走在前頭。因此當母親稍微年長些後,姜大姐的弟弟弟媳就將其接去了城裡同住,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母親在那待了還不足兩年,就又獨自拖著行李回到了老家。
其中的具體緣由姜大姐雖然不知,但從母親抱怨的語氣,以及弟媳的一臉愁容猜測,母親「嫌這嫌那」的老毛病定是又犯了。
但自古以來子都不嫌母醜,要把年邁的老母親獨自留在老家,姜大姐實在是於心不忍,畢竟要是突發什麼意外,就算後悔也根本來不及。
思慮再三之後,姜大姐最終還是下定決心,她要把老母親接過來享受天倫之樂。這種要盡孝心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現實往往都很殘酷,姜大姐要面臨的第一關,就是家人的輪番勸阻。
丈夫認為一家三口的生活過的很好,突然將老人接過來,難免會產生很多摩擦,若是實在擔心老人的安全,大可以幫其找家上乘的敬老院,往後的晚年生活也能過的悠然自得。
兒子與這個外婆感情向來不深,也覺得姜大姐不應該攬下這個麻煩活。不難看出,全家人對母親的到來都是避之不及的。
姜大姐的母親受當時時代環境的影響,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對兒子自小就寵愛的緊,而對女兒卻始終是不聞不問,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姜大姐結婚生子。
母親把弟媳當親女兒對待,對姜大姐的丈夫和兒子卻宛若陌生人一般,也正因為如此,姜大姐全家都不喜薑母,但抵不過姜大姐心中有個過不去的坎。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