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之前採訪楊秉音老師,也提到你是位對音樂要求很高很新的導演,聊聊這個音樂創作的過程?
鄧科:我一直覺得音樂特別重要,它有時候能先於畫面,給到觀眾一種直觀的感受。很早之前,我就確定了碧蒼王一定要有一首戰歌,代表著她的性格和精神。我也是很明確要用嗩吶。嗩吶那種穿透力,是很多樂器難以匹敵的。找音樂團隊,我也是想找比較年輕、不套路的團隊。我當時正好看了一部動畫劇集,對其中一首曲子《大黑天》印象深刻,就聯繫了作者楊秉音老師,他是《與鳳行》第一個邀約的幕後主創。
一般來說,都是拍攝完成後才會找音樂製作團隊,但我們前期就找楊老師了,與他一起開了很多次會議,請他把一些比較重要的音樂,比如《碧蒼戰歌》這種,優先做出來。當現場拍攝的時候,我就可以把音樂放出來,有音樂作為情緒的鋪墊,所有主創就更能了解我們要的是怎樣的感覺。
《與鳳行》劇照
仙俠劇不像都市劇,也不像偏落地的古偶劇,那些類型是一說大概故事,觀眾能對它的氣質和環境有具體且比較統一的想像。但仙俠,你說神仙的宮殿什麼樣,天外天什麼樣,每個人理解不同,腦海中的呈現也不同。
而我需要把每個主創人員的想像相對來說框在一個比較統一的範圍里去創作,那音樂是最能呈現情緒和感受的,現場放音樂給主創們,他們會被那種或悲憫、激昂的情緒感染,這種東西一定能體現在他們的創作中。
「大白」式導演
澎湃新聞:如何去引導演員做出好的表演,是每個導演的課題。你在這方面是哪種類型的導演?
鄧科:曾經有一個演員評價過我,他是說在我的劇組他特別願意去試錯,說我是那種「大白型」(《超能陸戰隊》人物)的導演,會給演員安全感。就是我可能不會明確地要求演員:我們要去一個什麼方向。我習慣站在演員的身後,跟演員商量好,大方向別錯,剩下的咱們一塊兒去走。
《與鳳行》導演鄧科(左)和趙麗穎在片場
其實演員是很脆弱的。你想啊,聚光燈照在你眼睛上,烏壓壓的人圍在現場看著你,你能感受到他們的氣息,但看不清他們的表情,他們在凝視著你,也許心底評判著你,此時可能工作人員一個微表情被你捕捉到,你都會被打擊到,負面的工作環境和他人反饋會讓演員產生應激反應。所以此刻演員是需要很強的信念感的。
而演員表演,一定有他(或她)最安全的表演方式:不出錯,也能完成任務。但如果要讓他們嘗試一些新東西,比如演得更誇張一點,更歇斯底里一點,就需要給他們安全、正面的創作環境。我習慣讓演員在我的劇組裡去任意嘗試,讓他們沒有負擔地去做表演嘗試。我們可能都不知道最終呈現出的感覺,這種創作上的未知是最讓我興奮的。
當然,可能正好這幾年,我接的項目類型也適合用這種方式創作,都是偏輕喜劇/古裝劇的市場向作品,只要讓演員呈現出更輕鬆自然的狀態,那就是對的。但如果相反,比如我去拍懸疑劇,那我也得改變創作方式了。
《與鳳行》劇照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