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遊戲的玩法內容還包含但不限於:強行突破防火牆的節點攻擊、收集調查對象興趣愛好的釣魚網站、收集特定角色聲紋之後的電話詐騙等手段——你們啊,總能給我整點新花樣.jpg
甚至在整章結束時,也不乏攝像頭追蹤、民意操控、直播判決等『大的要來了』的特色玩法,不過相對來說,讓我很感興趣的,還是那些在網絡紛繁複雜的流言蜚語下,所展現的真實的人性與慾望。
擬社會關係反顯真實自我?
網絡由於其物理層面的隔絕性與相對約束力的缺乏,人與人之間會建立一種擬社會關係。
這種擬社會因為發生在道德約束的『無主之地』,大概是個人無意識、無約束的惡意最容易被釋放的所在,也是個人意識最容易被群體思維所裹挾的場所。
體現在遊戲中,就是罔顧事實的,對『有罪者』的攻擊行為,人們的攻擊,並非是基於事實的判斷,而是熱度與興趣——興趣讓玩家點開想看的內容,熱度則讓其中一部分形成集群效應,這都是如今流量時代的網絡潛規則,這都被《全網公敵2 新世界》復現在了遊戲中。
就像是本文一開始提到修女與天才——眼前的黑不是黑,你的白是什麼白。
被口誅筆伐的修女其實是多年來默默支持孤兒上學的好人;光鮮亮麗的技術天才其實是沽名釣譽、忘恩負義、背刺密友的真小人……這些其實並不讓人意外,不過讓人意外的是,針對修女的摸黑,有反串蜜的『一粉頂十黑』、有全方位的話術安排(比如把辯護和質疑的路人打成水軍)。
這些有挺有意思了,就是——一種「公共正義」對個人意識的裹挾。
所以技術天才就真的是無可救藥的壞人麼?其實一路以來,也是擬社會關係中所誕生的期望帶來的『名利』慾望的滿足,讓他有了不切實際的妄想。這種真實存在的人被擬社會關係中的群體意識所裹挾的作品,之前有《主播女孩重度依賴》和《消失的偶像》——他們共同帶來的思考可能是:如果人的意識被網絡時代的思潮所輕易的影響,那麼我們最終又和被指令驅動的「AI」有什麼區別呢?
被侮辱與被傷害的
相對於第三章的「修女與天才」,其實前兩個故事在可以玩味的內容上稍顯常規,那就是集成了霸凌、綠茶、主播、網貸等話題串燒——就像片頭動畫中,那些在黑暗中死去和腐爛的人群一樣,富人的金字塔向來是由貧苦人的枯骨鋪成,在阿利維亞也不例外。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