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說的就是孩子在窮人家長大,會懂得更多的道理,孩子知道自己家境貧寒,所以想要得到的東西必須要經過努力才可以。
窮人家的孩子沒有更多貪圖享樂的時間,孩子必須要從小就學會做家務,照顧自己,孩子從小便要吃苦,這也是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小時候更懂事的原因。
很多家長,特別是家裡是女孩子的家庭,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便對孩子嬌生慣養,從來不讓孩子自己做事情,就連最基本的穿衣服、吃飯也是家長來幫助孩子完成。
這也導致了孩子生活不能自理,面對困難的抗壓能力弱,許多事情不能完成。
「媽媽,你是不是想排尿了?我給你端尿盆。」祁宇軒把尿盆遞到媽媽手中,接回來後又端去衛生間倒掉,將盆刷洗一遍,放好,又把媽媽的褲子洗乾淨晾了起來。
起初,病房裡的其他家屬看著這個小男孩熟練地幫母親打理生活,都滿臉驚訝,面對大家的詢問,媽媽心裡不是滋味兒,眼淚止不住地流。
「我這個兒子太懂事了,看著他做著許多與年齡不符的事情,特心疼他。」
由於母親重病,父親離棄,剛過10歲的他就扛起了家裡的重擔。
照顧媽媽成了他不可推卸的責任,儼然成為了家中的頂樑柱。
他用自己稚嫩的臂膀支撐起了家的天空,成為母親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
2000年,趙文龍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的一個普通家庭。
本應和普通孩子一樣,在爸爸媽媽的寵愛下度過歡樂童年的他,卻因媽媽患上重癥,爸爸不堪重負,選擇離他母子二人而去後,過早地將生活的重擔扛上了自己的肩頭。
趙文龍和媽媽居住在昆都侖區少先路31號街坊的一間舊樓裡。
往母子倆的家中望去,幾乎看不到什麼電器,臥室裡擺放的一臺老式冰箱對他們來說都十分奢侈,這是用來給媽媽存放藥品的。
趙文龍的小床與媽媽的大床之間僅間隔著一張桌子,他的床頭整齊擺放著三十幾本書,雖然看起來很簡單的家裡,卻被他收拾得一塵不染。
儘管每天早上的時間很緊張,他也會將家裡收拾一番,給媽媽將早飯做好再出門,他自己卻在學校周圍隨便買些早點吃。
2010年,爸爸離開母子倆時,趙文龍才剛滿10歲。
這個時期的孩子大都貪玩兒好動、頑皮叛逆,可趙文龍身上卻一點這種特質都沒有。
因為媽媽患有重癥,他幾乎犧牲了自己全部的玩耍時間。
雖然年紀不大,他卻廚藝了得,尤其擅長做適合患者媽媽的低鉀飯菜。
他知道西葫蘆、芹菜、白菜等蔬菜的鉀含量比較低,做菜前會提前將它們用水泡上一個小時,如果時間來得及還會再焯一下,三分熟,菜裡的鉀就無影無蹤了。
照顧起媽媽的飲食來,趙文龍一絲不茍。
媽媽必須得控制每天的飲水量,所以他從不當著媽媽的面喝水,深怕這樣做會勾起媽媽對喝水的慾望,渴了就悄悄溜到角落去喝水。
這些針對患者量身定製的飲食心得,都是趙文龍到醫院裡向醫生虛心討教而來。
醫生建議媽媽加強營養,趙文龍就開始在家周圍撿廢品。
通過撿了2個多月的寶特瓶子,一下換來了4元錢,他興沖沖地跑到肉攤買了2兩半豬肉,到家後為媽媽做了一道肉丸子。
美食一上桌,母子倆卻都捨不得動筷子,都想讓對方先下筷子。
最後,媽媽實在沒轍,只好乖乖地先吃起來,隨後也連忙招呼兒子一起吃這道美味的營養餐。
周圍的鄰居都知道,趙文龍吃魚時獨愛魚頭和魚尾,問他緣由卻怎麼都不肯透露,後來才知曉,那是因為他想把魚身最好的部位留給媽媽吃。
做飯、收拾屋子、洗衣服、陪媽媽前往醫院做透析,是他學校生活以外不變的主題。
雖是一名普通的學生,他每天卻需要承擔相當於一般學生父母兩倍的責任。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