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夫婦多年來保持著極其簡樸節約的生活,吃穿等日常開銷往往也是夠用即可,從不追求華麗。
他們日常的打扮總是一身簡單幹練的迷彩服,腳上的鞋子看起來也不是那麼嶄新,明顯的使用痕跡,即便靴子有些脫膠但依然能看出乾淨整潔。
平日裡不斷擴充自己、始終不忘用自己的腦力為祖國做出貢獻,也希望通過學習能時刻關心了解祖國的動態。學習用的本子也是由舊練習本收集起來裝訂成冊的。
在《長江日報》的採訪中他們說:「我們每天都會讀書看報,長期訂閱《長江日報》、《解放軍報》、《中國婦女報》。」
不僅希望武裝起自己的頭腦,夫妻二人更是老當益壯,從不忽略對自身體質進行鍛鍊。
這在如今「躺平」「拖延症」大熱的社會風氣之下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兩位老人幾乎每天都堅持進行鍛鍊,
據了解,顏學庸先生近九十歲的年紀蹬上懸梯,180度可以來迴轉30多下,毫不費勁,下地後也沒有不適之感。
濃郁的軍旅情結使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帶有軍人的特有習慣。
在每一次對自己嚴格要求進行訓練的時候,固然有辛苦和疲倦,但這種幸福的負擔總讓這對夫妻回憶起在軍隊作戰的時光,總能回憶起以身報國的日子,那便成了一種信仰刻在了他們的時代精神里。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我們發現兩位老人雖然隱隱於市,但從未固步自封,仍然以開放多元的視角看待事物。
他們看過最新上映的火爆電影《長津湖》,更是和記者大談曾經親身赴往抗美援朝戰場的經歷。
馬旭老人說「比起戰場上,志願軍戰士只能吃凍土豆,咱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珍惜。」
「學史明理、學史崇德、學史增信、學史力行」以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新時代的最新思想,馬旭和顏學庸先生總能最快的學習吸收。
他們是經過實踐之後,能夠更好地理解新時代的思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中國在飛速發展之後迎來了高質量的發展,馬旭夫婦深知,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而未來創新的主要人才就是中國的青少年,所以教育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一步。
他們自己保持著終身學習,他們可以熟練使用網絡,購買、借閱書籍。那麼沒有這些良好教育設施的孩子們,就像好苗子沒有土壤培育。
經過思考,夫妻二人將自己的積蓄,決心捐贈給我國的教育事業。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