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me:採訪的過程順利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親歷者和遇難者的後人好找嗎?
方勵:我們在2018年4月第一次採訪,半個月,每天上午一個城市,下午一個城市,第一個禮拜你就覺得這些故事太讓人心碎,太值得去尋找更多的家庭。
當時我們手裡能找到的名單不到20個,而有這麼多孩子們不知道自己的爸爸,800多個人,就不甘心。我就跑到英國的報紙上打廣告,也不知道會有什麼效果,就想嘗試,所以當時我們選了三個主流大報,一個《星期日泰晤士報》,一個,《每日電訊報》,還有一個《衛報》。當時我親自去三個報社跟廣告部的負責人談的,那些廣告都很貴的,平均2萬英鎊一頁。後來就決定干吧,乾了一個多月,每個周末三個全版。
這個廣告一打,引起媒體很多關注,結果 BBC來找我們,他們首先關心說你這是個政府行為還是個人行為?純個人行為啊,我連立項都沒立的,那個時候還沒有決定做成大電影,只是想搶救歷史。BBC的那一個訪談幫了很大的忙,做了一個全球直播的電視節目叫《世界新聞》。然後做了一個連線,直播播音的電台採訪,這兩個又幫助推了一把,一下找到380多個家庭。
這麼大規模的人群,你想到什麼呢?你想到泰坦尼克,泰坦尼克為什麼全球盡人皆知?是因為大電影!我在60年代就看過《冰海沉船》,但那個電影沒有什麼動靜,後來卡梅隆導演的電影很成功,一下就傳開了。所以想著把它做成大電影,這就是一個一步一步走上了不歸路。
Mtime: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天命人」,從偶然聽說這段歷史,到花了這麼多心血把紀錄片拍出來,你覺得拍攝《里斯本丸沉沒》是你的天命嗎?
方勵:光是訪談,我們一共做了150多場。我付不起這個錢,我就自己干。說的好聽叫歷史使命,說的不好聽,你不做你就是歷史罪人。這個歷史馬上就沒了,誰讓你又做電影,又干海洋科技,結果你還把船找到了,你知道只剩兩個證人了,你還不幹?
所以我一直說這是個歷史巧合,就在歷史要消失的最後一刻,你把船找到了,你把人搶到了,這就是我給自己的結論,必須做。你知道這些事你為什麼不做?不做你對不起中國老百姓,對不起歷史,也對不起這些死難的盟軍。
Mtime:你之前說為了拍攝這部電影,你差點傾家蕩產,真的嗎?
方勵:我已經傾家蕩產了,我現在個人帳戶上還有1萬多塊錢。最大的問題在哪呢,原來我的科技團隊是有收入的,疫情期間,所有的這些科技業務全都是虧損的,所以沒有資金來源了嘛。再加上這部電影製作成本比較高,所以沒辦法,在兩三年前我把房產全賣完了,我現在在租房子住。
我是覺得錢本來就是資源,看我們用資源置換什麼,置換有意義的,不管是我們的情感,還是像這個電影,更重要的是歷史。就跟過去我們圓明園的一些文物,在海外也有很多人去拍賣會搶購,送到國家的博物館裡面,它就是有意義的。所以做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它就不是一個傳統的電影項目,就是一項你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和所謂的使命。
我現在為這個電影欠了一屁股債,但是完成了,就很慶幸。債慢慢還唄。我覺得命比錢值錢啊,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了一點非常有意義的事,我就覺得特別值得。欠了債可以慢慢還的,撅著屁股再幹活唄。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