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三,在民間被稱為「閻王忌」或「毒日」。相傳,閻羅王因狂妄自誇有十三個兒子,聲稱「即便每月死一個,一年也死不完」,此言激怒玉皇大帝。玉帝遂下令從農曆二月開始,每隔28天讓閻王失去一個兒子,最終在正月十三這天,閻王的最後一個兒子也離世。這一天因此成為閻王最悲痛與忌諱的日子,民間也將其視為「諸事不宜」的凶日,需格外謹慎行事。
一、正月十三必吃4食
為化解「毒日」的不祥之氣,古人通過特定食物寄託對平安與幸福的祈願。以下四種美食,既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的傳承:
1. 湯圓:團圓美滿的象徵
「十三十四竄湯丸」,正月十三吃湯圓的習俗在南方尤為盛行。湯圓以糯米製成,內裹芝麻、豆沙等甜餡,寓意家庭團圓、生活圓滿。部分地方甚至提前為元宵節預熱,以湯圓開啟節日的喜慶氛圍。
推薦做法:將湯圓與紅薯、紅棗、銀耳同煮成甜湯,既暖胃又暖心。
2. 豆腐:兜住福氣的吉祥物
豆腐諧音「兜福」「都富」,在正月十三這天被賦予特殊意義。人們不僅用豆腐祭祀祖先,還會互擲豆腐「打豆腐仗」,被砸中者象徵新年福氣盈門。此外,豆腐的潔白與柔軟也被視為潔凈平安的象徵。
推薦做法:煎至金黃的豆腐,佐以蒜末、豆瓣醬與醬汁烹制,咸香下飯。
3. 聖蟲麵食:五穀豐登的祈願
聖蟲並非真蟲,而是北方用麵粉捏制的蛇、魚等動物造型麵食,常成對出現(一公一母)。其名諧音「剩」「升」,寓意糧倉豐盈、年年有餘。山東等地將其供奉於糧倉,祈求風調雨順。
4. 薺菜:迎春納吉的生機之味
薺菜被稱為「報春菜」,正月十三正值初春,食之象徵驅邪迎祥、生機勃發。其做法多樣,可清炒、煮湯或包入餃子,清香鮮嫩,承載著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期許。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